嬰兒

|共62篇|

教會又一醜聞:母嬰之家成兒童亂葬崗

愛爾蘭政府的委員會上週二發表報告,承認過去在愛爾蘭宗教機構轄下的收容中心內,未婚母親及其孩子的死亡率驚人。報告發現,未婚婦女和女孩會被秘密送往這些機構分娩,並催促他們棄養子女,送給收容機構。這些機構亦負責不道德的疫苗試驗,更對她們施加精神創傷性虐待。

李衍蒨:骸骨對關懷與愛的啟示

在發現骸骨的附近墓地看來,團隊頗肯定當時的糧食供應並不穩定,饑荒幾乎是經常會發生的事,周邊的骸骨也有營養不良的跡象。但在當時的社區或社會中,人們依然願意以僅有的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人及生命,是備受重視的。

幼兒使用抗生素,恐成日後病根?

在幼兒身上用藥,他日會否出現後遺症?近日有研究指,若兒童在兩歲以下曾用抗生素治療,往後更有可能患上多種疾病。根據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發表的文章,曾服用抗生素的嬰幼兒,更易患上哮喘、濕疹、花粉症、乳糜瀉、體重及肥胖問題,以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ADHD)等。

【未來式?】強權之下,改名很難

中東及北非等多個政權,長久以來對人名的使用作出限制,作為鼓勵民族團結的方式,被針對的大多是主流民族或宗教。有時候,連洋名也被禁用。「經濟學人」最近報道,這種民族主義在大部分地區雖已消退,一直嚴防「文化分裂主義」的官員也開始改變態度,惟他們的寬容程度,似乎仍然有待改善。

疫中產子:準爸爸不得入產房

為對抗疫情,德國政府上週宣佈多項措施,其中包括「限制醫院探病人數」,指引看似正常不過,但「德國之聲」指出,政府沒有為此作詳細說明,導致各家醫院做法不一,探病次數、探病家屬的年齡限制等各有出入。然而最令孕婦憂慮的,是醫院禁止她們的丈夫進入產房,懷胎十月的最後關頭,伴侶卻不在身邊。

改善嬰幼兒腸道健康,從益生菌補充劑開始?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全球 5 歲以下的兒童當中,約有 22.2% 因營養不足和感染,未能健康成長,但另有 5.6% 卻是過胖。成因之一,是由腸道內細菌、病毒和真菌混合而成的微生物組,在初生時期未有正常發育,對處理食物的方式造成長期影響。各國想要對症下藥,只是藥在何方?微生物科技公司 Evolve BioSystems 研發的益生菌口服產品 Evivo ,可能就是答案。

存嬰箱:防止殺嬰的最後選擇?

社運組織「安全港存嬰箱(Safe Haven Baby Boxes)」的成員 Priscilla Pruitt 表示,存嬰箱其實是最後的選擇,是為了防止殺嬰。殺嬰行為在驚惶失措的年輕女性之中甚為普遍。棄嬰的問題同樣嚴重,這些女性都想避人耳目,尤其是生活在小鎮,居民無不相識,對她們造成沉重壓力。

為何男性出生數目總比女性多?

2019 年,香港的「元旦第一 B」是女性。女嬰雖然成功搶閘出生,但整體而言,全球卻總是每年初生男嬰人數高於女嬰。自 1838 年有紀錄以來,英國的英格蘭及威爾斯兩地,男嬰出生數字便一直高於女嬰。儘管男女 105:100 的出生比例被認為是自然、正常,但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何以存在?

李衍蒨:沒有被遺忘的徒安嬰兒

在愛爾蘭徒安市(Tuam)的一個聖母瑪麗亞的雕像前,放著很多善眾送來的花及毛公仔。如果不知情的,必定會以為是信徒奉獻給聖母的。但如果對徒安過去的歷史有點了解,就會知道這些都是送給以前位於同址的未婚媽媽收容所。這些未婚媽媽當時是被視為「墮落的女人」。

依戀到老的毛公仔

人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朋友尤為「念舊」,即使陪伴長大的毛公仔已極殘舊,他們始終愛不釋手;又或是兒時留下的小汗巾,多年來仍然捏在手掌心不肯放開。這種現象並不罕見,但旁人就是難以理解,為此,英國「衛報」記者訪問了一些有此偏好的人,了解為何他們如此依戀嬰幼兒時期的用品。

亢泰:可憐的賀建奎

「人民日報」說的是老實話,因為按中國的標準這的確是一個創舉。中國一向所要求的就是「人定勝天」。中國要控制「天」,掌握大權的人比如皇帝,他就是「天子」,他要怎麼就得照辦,如果不符合自然,就要按照他的意願去「改」。現在賀建奎搞成基因編輯人體實驗,更是令人興奮之極,竟然把韜光養晦的政策一時忘記了,洩露了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