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骸骨對關懷與愛的啟示

A+A-
愛爾蘭西岸的博納布羅恩石墓遺址。

愛爾蘭西岸有一個稱為博納布羅恩石墓(Poulnabrone Dolmen)的遺址,名字有「悲傷之洞」的意思。考古學家曾在當地找到 22 具成年人及孩童骸骨,同時亦有陶器及武器等陪葬品。其中,他們找到了一副嬰兒骸骨。經過基因學家分析後,他們得知嬰兒患有唐氏綜合症(Down syndrome)。而按照考古學家的推斷,嬰兒死於接近四千年前,此發現暫時為最早的唐氏綜合症考古紀錄。

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通常會有不一樣的眼睛形狀,甚至頭顱亦有差異,因此單憑外觀即可與普通嬰兒作出區分。化學分析顯示,這名嬰兒當時以母乳餵哺,死時約 6 個月大,隨後便被安葬於博納布羅恩石墓。而從石墓看來,他並沒有因為身體的不健全而被草草殮葬。

澳洲考古學家 Lorna Tilley 指出,其實從常理去理解,在一個集合了成人及孩童的墓地中,找到這名嬰兒的骸骨並不意外;而在考古學層面,除非個案特別奇怪或特別具戲劇性,否則大部分嬰兒都會被妥善照顧。這種說法在考古學的文獻及紀錄都有詳細記載,當中指出前人很願意為行動不便、有缺陷等病患者付出僅有的資源,並照料他們。Tilley 相信此做法能追溯至我們的遠親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

另一例證來自於 Tilley 有份參與的項目:2007 年於越南的一個考古發現中,他們找到了一副相信來自 4,000 年前的骸骨。骸骨被推斷為男性,而從其姿勢及腰椎等型態看來,團隊認為他患有一種非常罕見的基因病變「Klippel-Feil syndrome」,使整條脊柱骨融合起來(fused)並導致癱瘓。他們相信死者於青春期或青少年期間發病,並在 20 多歲時因併發症而離世。換句話說,在他的人生中,有至少 10 年光景需要手腳並用以助活動。由於他腰以下的部位完全癱瘓,只餘有限度的頸部及手臂活動,在當時的「獵人收集者」(hunter-gatherer)社會 —— 一個絕對是手停口停的社會中,這代表生活及起居大小事都必須要別人幫忙,包括提供食物、飲用水、清潔以及防止壓力瘡生長的按摩等。而在發現骸骨的附近墓地看來,團隊頗肯定當時的糧食供應並不穩定,饑荒幾乎是經常會發生的事,周邊的骸骨也有營養不良的跡象。但在當時的社區或社會中,人們依然願意以僅有的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人及生命,是備受重視的。

從越南到愛爾蘭,甚至其他國家地區都有很多類似的考古發現,而這些發現讓我們知道關懷的重要性。2020 年是不好過的一年,失去或留白的也有很多,但請大家不要放棄、不要失望,透過關懷周遭的人,重新燃點大家的希望之光!同樣地,我們正在經歷的亂流,前人也都經歷過,就讓我們汲取他們的教訓。從尼安德特人流傳下來、對他人的關懷以及對生命的重視,從以前開始,到疫症全球大流行的當下依然適用。

踏入 2021 年,祝你在亂流下平安。

參考資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