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大滯脹時代:日本的超低通脹之謎

A+A-
圖片來源:Akio Ko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俄烏戰爭爆發,令全球經濟愈趨不明朗,同時大大推高全球物價,花旗銀行日前更新英國通脹預測,該國 1 月份的通脹率或將達到 18.6%,是近半世紀以來最高。不過,亞洲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人熟悉的日本,通脹水平遠遠跑輸其他主要大國,在 7 月份維持 2.4%,而且數字已經高於目標。萊比錫大學經濟學教授 Gunther Schnabl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拆解箇中原因。

多年來,即使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增長速度普遍快過其他中央銀行,通脹率仍遠低於其他發達工業國家。一般而言,如果中央銀行印發過多鈔票,就很可能引致通脹,但日本卻未出現相關情況。自從 1989 年泡沫經濟開始爆破,即使當地現金供應的增幅快過商品和服務增長,消費者物價並未顯著攀升,其中 1999 年到 2012 年間,日本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通縮狀態。

Schnabl 就總結出日本能維持低通脹的三大因素。

首先,日本銀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能慢慢降低企業的財政成本。日本銀行大手購入政府債券,令政府有能力大規模補貼商品和服務。用來計算通脹水平的日本「消費籃」(consumer basket),當中大約 50% 的商品和服務都享有政府補貼。1990 年到 2021 年,日本政府的補助金額就大幅增加 4 倍至 130 萬億日元。

其擴張性貨幣政策,同時令銀行利率持續低於美國。故此,日本的資金長期流向美國和其他國家,私人家庭會把儲蓄投資到美元資產,人壽保險公司也會購入美債,銀行則把資金放貸到東南亞。上述的種種現象令日本消費力外流,也減少因資產市場升溫而引致的通脹壓力。

當政府長期補貼企業,加上資金持續外流,日本人的儲蓄習慣也隨之改變。由於銀行的利率長期維持在低水平,一般市民更傾向手持現鈔,又或者選擇低利率的活期存款。很多人不再區分儲蓄和投資,現金供應也因此可以平穩增加而不引發通脹。惟低通脹也拖慢了工資升幅,1998 金融危機之後尤其顯著。

Schnabl 認為,現時美國和歐洲各國的政治領袖,正因為通脹高企而面臨極大的政治壓力,他們可能會考慮效法日本的低通脹政策。不過他警告,低通脹政策也對當地經濟造成深遠影響。在「失落的三十年」,日本無論是工資抑或生活水平都不斷下降,即使經過十年的「安倍經濟學」亦如是,而龐大的政府債務也可能會轉嫁到年輕一代身上。長年的政府補貼,同時令日本企業僵化,窒礙結構性改革。

隨著美國進一步調高息口,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以對抗通脹,日本銀行將會面對更大壓力。日元可能會進一步貶值,終究會推高外來消費品的價格。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新資本主義」方略,鼓勵創新發展、綠色經濟,可能會在短期內刺激經濟,但就可能令日本政府債台高築。Schnabl 認為,日本或者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