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能否阻止 COVID 傳播?人為碳排放可是氣候變化的主因?以前看似客觀的事實,現在公眾很多時都持兩極意見。美國戴頓大學法學副教授 James Steiner-Dillon,曾著文論述疫苗接種和 COVID 防禦措施所帶來的法律挑戰,以及法庭上何謂「真實」。最近他提出兩項觀點:「認知多元主義」(epistemic pluralism)和「認知依賴」(epistemic dependence),解釋為何今日美國社會對經驗事實難以達成共識。
現時資訊比以往更流通,每個人都有較平等的機會獲取相同信息,理應較易得出一致的事實結論。但 Dillon 指出,心理、社會和政治等因素構成的認知多元主義,促使人們即使掌握相同信息,仍會產生不同信念。例如心理學家兼法學教授 Dan Kahan 提出的「身份保護認知」(identity-protective cognition),人們傾向採納其所屬團體的經驗和信念,以表示歸屬;「文化認知」(cultural cognition)則指出人們會強調,當出於其他原因而反對某些行為,例如槍械管制和核廢料處理等議題,會造成更大損害和風險。
上述影響不但不會因智力、所得信息或教育而減少,研究發現,在涉及政治的科學議題上,例如氣候變化成因或槍械管制利弊,科學和數學知識水平愈高的人,似乎更能透過解釋現有證據,來支持其原有傾向。除了心理因素,正如美國哲學家 John Rawls 所言,在講求道德與言論自由的社會,個人需為自己的判斷負責;在美國的法律和社會規範下,無論是對於道德價值或經驗事實,國家都不能限制個人的信念或意見自由,這無疑亦促成了認知多元主義。而教育不平等、網上散播的不實或錯誤信息等,則加劇公眾的意見分歧。
認知依賴,則是因為公眾大多是由可靠的來源傳播知識,而甚少由第一手資料所形成。簡單的例子如:人們怎樣知道美國首任總統是誰?並非因為曾親身見證首屆總統的就職典禮;而即使可到國家檔案館翻查記錄,也幾乎沒人會這樣做。大多數美國人都是從小學老師那裡得知華盛頓為第一任總統。人們接受這個事實,是因為老師的認知權威。
Dillon 認為,人們以這種方式獲得最多的知識無可厚非,因難以逐一驗證龐大的知識和資訊量。即使是專業領域,例如科學家,也沒可能親自驗證每個科學實驗;正如牛頓的一句名言,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實現其對物理學的貢獻。但如今的問題正是:誰有足夠的認知權威、有資格成為專家?例如 COVID 疫苗是否安全有效,普羅大眾應相信誰?2020 年美國大選結果,喬治亞州的選民應相信試圖幫助杜林普推翻大選結果的律師 Sidney Powell,抑或是喬治亞州務卿 Brad Raffensperger?人們無法自行確定真相,但也無法就任何專家意見而達成一致。
Kahan 與同事為此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智力並不能減低受所屬群體的影響 —— 但抱持好奇心,往往更能抵抗外界影響個人對事實的看法。理性研究員 Julia Galef 建議應以「偵察員」心態,而非「士兵」心態作防範:士兵會將尋獲的信息,用作攻擊敵人的彈藥;而一名偵察員則貼近世界,旨在形成一個準確的現實心理模型。即使眾多因素令人們對世界的集體理解產生分歧,仍可嘗試藉此重新建立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