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電視,改變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A+A-
圖片來源:Francois LE DIASCORN/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1960 年代的香港,是四大探長的年代,政府貪污腐敗、治安惡劣,又遇上大型社會暴動;但那個年代,香港人看黑白粵語長片也可以津津有味。到 1971 年 1 月 26 日農曆大除夕,無綫電視的「歡樂今宵」轉為彩色播映,成為香港首個實地製作彩色節目後,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人們再難回到黑白時代 —— 彩色電視已大大改變了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紐約大學傳播學教授梅莉(Susan Murray)曾在 2018 年出版著作 Bright Signals,講述彩色電視的時代意義

在 1959 年冷戰步入太空競賽間,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到訪莫斯科,出席美國國家展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的開幕儀式,期間與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Nikita Krushchev)會面,兩人在一部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彩色電視機面前被記者包圍。尼克遜指著電視機,然後透過翻譯向赫魯曉夫表示,在某些方面,你們的科技比我們優勝,例如研發火箭、探索外太空,但是在一些領域,譬如彩色電視,我們更加厲害。

梅莉表示,到了 21 世紀,如果有人把彩色電視機與太空飛船比較,聽起來或者十分荒謬,但在 50 年代,彩色電視機可說是其中一項最複雜、最劃時代的發明,背後象徵一套現代性、一套戰後資本主義陣營的世界觀 —— 我們要以色彩繽紛的方式觀看世界。透過彩色電視機,無論是體育比賽、音樂劇,抑或是自然紀錄片,人們都可以有更清晰、迷人的感官享受。彩色電視也成為獨特的廣告平台,把商品和服務以更富動感的美態呈現出來,刺激大眾消費。

其實,早在 1920 年代彩色電視已經試驗成功,但初時局限於醫學用途。在未有彩色電視前,外科醫生要在現場公開做手術,來教導學生們醫學技巧。曾經有醫學老師試用黑白電視,但卻因為難以分辨色彩而效用甚微。後來有了彩色電視,教育效果比即席示範更加理想,可以透過鏡頭特寫來把病人身體不同部分(甚至內臟)放大,學生也可以通過顏色輕易分辨出健康和壞死的組織。由於畫面太真實,初時甚至有醫生嚇得暈倒在地。

彩色電視亦於 1987 年,播出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美國總統列根簽署「中程導彈條約」的重要時刻。 圖片來源:Alfred Gescheidt/Getty Images

工程師高德馬(Peter Goldmark)看到醫生被嚇昏的畫面後,意識到彩色電視不單單更還原真實,甚至產生出比臨場感受更強大的心理效果。到 1950 年代,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批出彩色電視頻道許可後,有關技術才開始大規模商業應用,並在電視台、學者、廠商、廣告商的吹捧下,在 60 和 70 年代開始走進美國每家每戶。市場心理學先驅迪希特(Ernest Dichter)在 60 年代的一系列研究,就被全國廣播公司(NBC)用來助證彩色電視能減少客戶的心理距離。

梅莉強調,彩色電視不單是黑白電視的升級版,更扮演複雜的象徵意識。

1958 年,廣播通訊業之父、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沙諾夫(David Sarnoff)向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致辭時表示,彩色電視是知識和真相的引擎。在他面前的彩色鏡頭能夠「無情地揭示」(relentless in its revelations)。對比起共產國家(當時只有黑白電視),美國人不害怕揭示真相 ——「我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以真實和自然的顏色察照美國。我們不會做自己以外的任何東西,不會遮掩在窗幕和審查機器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