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內容農場分類,基本上有兩種,一是純粹把網上已有的文章轉載,藉大包圍的方式登上搜尋頁面的前端;二是輯錄社交媒體上的熱話及留言,借聳動的標題獲取流量。無論是哪一種,通常都被認為是垃圾資訊的源頭,人人得而誅之。
初期的互聯網以個人網站為主,不知道網址就無法進入,所以網民需要中介提供入口。有網站會大量搜集網址,將它們分門別類,讓人按圖索驥。服務當然不是免費,版面上密集的廣告就是收入來源。前者的內容農場也許可以算成這種分類網站的子孫,在分類需求逐漸消失的情況下,盡把廣告流量的部分發揚光大。後者是前者的進化版,需要一點技巧捕捉正在發生的話題,篩選並重寫成某種「網上熱話分類指南」。
過去的分類指南被認為是垃圾,因為資訊傳播加速,大家不再需要特定的中介來幫忙,自己早在社交媒體上得知。等到在內容農場出現,已經是三、四手資料了。網絡熱話是大家在社交媒體或討論區上互相共有的知識,所有人都親歷其中,自然把內容農場的文章視為搬字過紙的垃圾資訊。話題過後,當時的熱話就會沉澱成網絡大海底層的沙石。
問題是當熱潮過後,曾經的話題就會成為冷知識。如果要查詢過去的網絡熱話,往往會發現原來的貼文已經被刪除,或者想不到關鍵詞、資訊過於分散之類的原因,難以重組完整的故事。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保有不少網頁的副本,但不是所有。
轉載或歸納事件的內容農場成為了另類的副本,在原網頁和貼文消失後,以引用的方法保留了內容。
Wikipedia 是另一個可能的出處,但 Wikipedia 的編輯不接受親身經歷等的一手資料,目的是防止宗教體驗之類的奇怪內容。於是引用的都需要是二手資料,也即是經第三方報道。內容農場不是可靠的資料來源,不會驗證資料的真確性,但作為「曾經有人這樣說」和「這個話題曾經出現」的證據還是足夠的。
對於即時體驗者沒有必要的垃圾資訊,在經過情報流失的時間後,卻成為存在的證明。結果內容農場成為了無心插柳的網絡資料庫,在情報轉瞬即逝的互聯網大海中,保住曾經出現過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