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共90篇|

疫下文化遺產 —— 失修、搶劫威脅

肺炎衝擊全球旅遊行業,各地昔日遊人如鯽的名勝變得冷清。不少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乃藉遊客參觀賺取維護資金,而遊客減少又令相關接待、紀念品販售和住宿等生意慘淡,甚至有人乘機盜竊文物。有見及此,不同國際組織開始向營運困難的文化遺產管理者,提供各種支援。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圈養海豚太殘忍,由機械海豚做替工?

水族館和海洋主題公園圈養鯨類動物作表演和觀賞用途之舉,向來為人詬病,指這是打著教育公眾的旗號,讓原本應在海洋自由生活的海豚,被困在有限的活動空間,甚或被迫訓練來表演。有見及此,美國有工程公司設計出機械海豚,其迫真的程度,或能解救牠們於被圈養的困境。

【美國大選】「末日潮青年」會投給誰?

1996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本是最熱衷保護環境的一代。他們被奉為地球的最後希望,尤其是樂觀而活躍的一群,致力扭轉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厄運。但當中部分人有感形勢不妙,他們曾採取激進的系統性變革,並堅持此為唯一的救贖,如今卻對此抱負愈發絕望。這些「末日潮青年」(doomers)對將來心灰意冷,連帶影響他們的人生大計,甚至總統大選的投票意向。

研究獅子「族譜」,可以拯救大貓們?

作為超級掠食者的獅子,多年來野生數目一直令人憂慮。以非洲獅子為例,現時僅餘 25 年前的一半,約  25,000 頭。本週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探討不同獅子種群之間的遺傳關係。報告提及,重新認識獅子的演化,可能有助科學家將來重新安置獅子種群。

【短片】雀仔身份證助脫「瀕」?

「我們的工作對雀仔有影響,不能玩玩下。」「環誌小組」召集人之一、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ring雀」(環誌)可以零距離接觸雀鳥,更是嚴謹的科研工作,能夠拯救黑臉琵鷺、禾花雀等瀕危鳥種。

「鳥類環誌(Bird ringing)」即是在雀鳥的腳上扣上獨一無二的識別環,香港觀鳥愛好者稱之為「ring雀」。

政府保護老虎,村民卻隻字不提?

老虎雖為「森林之王」,卻因人類砍伐森林,數量急劇下降,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後來印度展開保護老虎計劃,成功恢復老虎數量,亦設立受保護區「老虎走廊」作為其棲息地。但當全國人民擁戴老虎,視牠們為印度之光,在果阿邦(Goa)北部分區薩塔里(Sattari)的村民卻不這樣想。無論是政府或人民,每當提起老虎,便極力否認或掩蓋真相。

綠色和平:興土木乏保育的施政方針

今年的施政報告聚焦於土地及房屋政策,但環保政策卻著墨太少,最受觸目的,是撥款資助業主、車主及廠家購買或轉用環保設備,而市民最關注的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只是輕描淡寫。施政報告採取的「興土木、乏保育」方向,真的能為香港帶來「雨過天青」的景象嗎?

救世軍:共倡社會共融

在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一個活動室中,一班小朋友正在畫和諧粉彩畫,抒發自己的心情,畫畫之餘還互相「打鬧」、嬉戲,氣氛融洽。這班小朋友被香港主流社會標籤為「少數族裔」,更普遍的是「南亞裔」,只因為他們的外觀、膚色及所屬族群跟香港主流社會的人不同。

博物館之戰:捍衛民主公義,還是純粹文化保育?

在現代社會,究竟博物館肩負甚麼樣的使命?除了保育文化遺產以外,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上月還提出,博物館應當促進民主公義和人類尊嚴。這項修訂觸發全球博物館界論戰,有意見堅持博物館不應捲入意識形態之爭,有專家則讚揚新定義與時並進,道出博物館在 21 世紀的迫切使命。

救世軍:保育者聯盟

「因為大家都很友好,相處下來並沒有架子,更會互相嘲笑,所以才改名叫『YND Mean 爆』。」「YND Mean 爆」義工隊的 5 位年青成員過往曾背負著「夜青」、「邊青」等負面標籤,透過救世軍屯門深宵外展服務,他們聚首一堂,最近更組成義工隊,身體力行推動「無痕山林」,為大自然出一分力。

Moyashi:如何保存一個廢墟?

保存風化的「古蹟」,與保存古蹟的「風化」是兩回事。保存一個建築群於廢墟的狀態,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日本與長崎市政府所面對的問題是:需要保存與修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軍艦島,但完善管理下的軍艦島就可能失去廢墟的感覺。當建築被維修、草木道路被整修,那個還是大家想看的軍艦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