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養海豚太殘忍,由機械海豚做替工?

A+A-
Edge Innovations 行政總裁 Walt Conti 正在操控機械海豚。 圖片來源:路透社

水族館和海洋主題公園圈養鯨類動物作表演和觀賞用途之舉,向來為人詬病,指這是打著教育公眾的旗號,讓原本應在海洋自由生活的海豚,被困在有限的活動空間,甚或被迫訓練來表演。有見及此,美國有工程公司設計出機械海豚,其迫真的程度,或能解救牠們於被圈養的困境。

Edge Innovations 是在加州的生物電子工學和特效製作公司,在 1990 年代經常為電影製作機械道具,例子有「人魚的童話」(Free Willy)、「深海變種」(Deep Blue Sea)及「狂蟒之災」(Anaconda)的鯊魚和大蟒蛇等。但由於電影業趨向採用電腦特製動畫,公司的重心亦轉成向遊樂園提供機械器材。

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Walt Conti 向路透社表示,他希望在荷里活電影中栩栩如生的動物機械產品,有一日也可以在主題公園娛樂人群,取代圈養野生動物。遊人可以與爬行動物會面,甚至與大白鯊一起潛水暢泳。

「目前,大約有 3,000 隻海豚被囚禁,而僅用於海豚體驗,就可產生數十億美元的生意。人們顯然對海豚有一種喜愛和學習的需求」。Conti 續解釋:「因此,我們想利用這種需求,並為此提供不同的方式。」

機械海豚能在水面點頭、自然地擺動身體,也可以如領航員般與遊人一同暢泳,讓人們從中觀察其泳姿。該公司創意總監 Roger Holzberg 冀望機械海豚能帶來教育意義,即使它們並非真正的海豚,但亦可如美國兒童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般,以玩偶角色教導人去感受人類的不同面向。不過,這些機械海豚所費不菲,每隻介乎 300 萬至 500 萬美元。

圈養鯨類動物向來備受海洋保育者和動物權益關注者抨擊。研究海洋哺乳動物的生態學逾 20 年的 Maddalena Bearzi,曾在「國家地理」的文章提出,海豚具有發達的大腦和認知能力。加上牠們生活在公海中,具有複雜的社會關係,並不適合放在水池中圈養。

Bearzi 指,海豚有自己的情緒和個性,能夠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包括喜悅、悲傷、沮喪、憤怒和愛。將其飼養在水族館,會使其身心健康受損,並縮短牠們的壽命。

約 20 個歐洲國家已禁止或限制野生動物表演。2019 年,加拿大通過法案,除了科研目的、救援與治療野生海洋動物外,禁止捕捉和圈養海洋哺乳類動物;香港海洋公園亦於今年初公佈發展藍圖,計劃取消原有的「海洋奇遇」表演,但仍繼續圈養海豚供訪客近距離觀察,稱可啟發遊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如果要提供教育意義,也許採用機械海豚,會比圈養海豚更為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