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雙 11 到西方的 Black Friday 和 Cyber Monday,全球網購平台割價傾銷,買家開心賣家更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長途運輸及包裝廢物,令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再受重擊。今年加上疫症大流行,預計線上搶購將更熱烈。在消費和環保之間,電商龍頭亞馬遜及多間新創公司分別作出嘗試,企圖取得平衡。
包裝
|共12篇|
科技救未來:納米識別過期食品
在雪櫃深處發現的牛奶或乳酪,往往已過了最佳食用日期,食物或許仍能食用,但若不想冒肚痛或食物中毒風險,也唯有將之扔進垃圾桶。眼見全世界每年有 13 億噸食物被浪費,瑞士研究人員嘗試利用納米技術,幫助消費者自行識別過期食品是否仍能食用,從而減少浪費。
【我想行開下】瑞士三角朱古力如何成為旅遊的象徵?
去年今日,你可能正在東京食玩買,或在威尼斯坐貢多拉。今時今日,你只能留在家裡,想念外地的美好風光,以及幾乎全球機場均有賣的零食 —— 瑞士三角朱古力(Toblerone)。對於熱衷出遊的港人來說,相信比起超市或便利店,更常在禁區免稅店看到這堆「金條」。
瘟疫改變的不單止人,還有產品包裝?
網購成為疫症日常,要徹底保障彼此健康,理應與送貨員也保持距離,但貨品放在門口又怕被人取去,投遞到信箱會否較好?大型貨品卻難以處理。有英國公司就嘗試重新包裝小型商品,像鮮花、葡萄酒、清潔用品等,以迎合當地信箱口大小。
從前按樽才是常識,飲品如何踏上「不歸路」?
商業社會中,付錢買了一瓶飲品,膠樽也好,玻璃樽也好,喝完之後就丟棄,看起來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購買飲品等於「購買飲品加容器」,然後該容器踏上不歸路的「常識」,其實只有約莫 50 年的歷史。
萬物皆漲的年代,一場企業與消費者的心理遊戲
「訂價」是一場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心理遊戲。消費者在購物時買的不只是產品本身,從看上眼、議價、付費、擁有、到享受,是一連串影響心理變化的複雜決策過程,如何讓消費者感受到物超所值,而企業本身又能獲得足夠的利益,實有賴每個環節上的細緻調整。
消費心理學:罐不如杯,容器影響味道(還有售價)
「支飲管有咁粗得咁粗、冰有咁大舊放咁大舊、杯汽水咪啅一聲飲完買過第二杯囉。」電影「食神」的對白,或多或少體現了現實的餐飲管理策略。除了飲管可下功夫,假如客人點了飲品,餐廳老闆還應該考慮用甚麼器皿呈上飲品:用杯、用樽、還是直接遞上鋁罐?客人會因此願意消費更多嗎?
「日本製造」:從何時起是日本人的驕傲?
「Made in Japan」,今天看起來是多麼著目的國家品牌,單靠這個名號,同樣的產品可以賣貴一倍。如果回顧上世紀的歷史,「日本製造」可以追溯至 1960 年的朝日新聞中。當時 SONY 刊登在報紙上的手提電視機廣告中,聲稱企業的技術力是「日本的驕傲之一」,可說是「日本製造」的起源。但事實上,上述的廣告製作,與 60 年初期的日本商品外銷沒有因果關係 ——「日本製造」的名牌策略,並非外銷戰略的一部分。
陶傑:「一帶一路」只缺一故事
以中國的觀點,當然中國人一切都沒有錯,而西方和世界所有都錯。不過,若超然客觀地說,中國的一帶一路遇到世界的警惕和反制,也不是沒有理由。因為「一帶一路」沒有「故事」(Story)。
網購包裝災難,解決第一步在於重用?
網購之好在於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貨品。但因運輸需要及保護貨物,包裝必不可少,網購愈多,所帶來的包裝廢物也就愈多,綠色和平更斥雙 11 購物節是「生態災難日」。為了防止情況繼續惡化,美國有初創公司生產可重複使用包裝,以應環保大勢。
包大人:公關的舊酒新瓶
談到歷史,一般人都會聯想到千斤重的歷史書籍,從浩瀚字海中認識過去,難免覺得懨悶。相比之下,人物傳記算是較為有趣及活潑的歷史。不過,名人的生平已經耳熟能詳,要怎麼包裝成「新酒」再「推銷」,的確考功夫。
陶傑:為甚麼中史科是票房毒藥?
這一科華語世界對少年兒童缺乏吸引力,尤其中學的中國歷史教育,絕大多數香港女學生都不喜歡。為甚麼?因為中史這科,教科書中故事戲劇先天的吸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