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鼓勵環保,請先讓大商家分擔回收成本?

A+A-
加州安納罕市的一個回收場,工人正試圖清潔堆滿了回收廢料的地面。 圖片來源:Paul Bersebach/MediaNews Group/Orange County Register via Getty Images

近年,市民的環保意識愈來愈強,會願意在日常生活多做幾步,把廢物拿去回收。可是當大商家依然不斷製造過量包裝物品,即使個體散戶如何努力,仍不足以解決問題。「彭博社」就撰寫專題報道,講述美國多個州份如何嘗試立法,讓生產商一同承擔回收成本。

在美國東北部的緬因州,3 分 1 固體垃圾來自產品包裝,大大增加了州政府處理垃圾的壓力。於是到今年 7 月,緬因州走出重要一步,成為全國首個立法通過要求企業分擔廢物回收成本的州份。在新法例下,如果商業品牌以箔片、塑膠等物料包裝產品,就要付費予一個專責的管理基金(stewardship fund),金額視乎包裝重量、回收時的難易程度,以及標籤上的棄置方法清晰與否。法例只針對商業品牌而非廠商,以沐浴露為例,會由衛生用品商付款而非膠樽商。

緬因州的新法例最快會在 2024 年全面實施,預計庫房將進帳 1,750 萬美元,約為政府每年棄置和回收 19.4 萬噸物料的成本。而在 8 月初,俄勒岡州也通過類似法案,要求商家交費補貼公共環保設施。在同一時間,多個州份如加州、紐約州、馬里蘭州亦將會或者正在審議相關草案,顯示美國正走向一套被稱為「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的環境管理模式,迫使商家肩負更多守護環境的責任。

現時,美國通常由州政府制訂環保法規,然後由地方政府出錢出力落實廢物管理措施;這種做法令很多市政府無所適從,明明是政策執行者,卻無力控制市民和企業可以棄置甚麼垃圾。在 2000 年代初,已經有不少市政府游說州政府推行第一代的「生產者延伸責任」法,要求商家參與廢物處理。不過,當時的法例通常只針對一些特殊、難以分解的物件,例如油漆和床墊,而且多只要求生產商妥善管理好廢物,處理成本則由消費者以環保費用形式承擔。

2018 年,中國禁止進口境外的固體廢物,美國一時之間難以找到替代市場容納舊報紙和廢鋁罐。到疫情爆發後,外賣需求大增,令家居出現更多包裝廢物,加上很多民間回收計劃暫停,政府面對極大壓力。用俄勒岡的萊因縣(Lane County)作例子,在中國改變政策前,每噸廢物的回收費用大概只需 10 美元(約 78 港元),現時價格已暴增至每噸 160 美元(約 1,246 港元)。有些城市被迫中止回收計劃,有些則極力游說州政府要求商界分擔壓力,緬因州和俄勒岡州就是成功爭取的例子。

美國正努力追趕其他發達地區,而現時已有超過 50 個國家立法規定商家承擔回收費用。在比利時,地方政府平均能收回 80% 處理包裝廢料的支出,意大利和法國亦能取回 70%。而在南韓,措施生效首十年間,包裝用品的回收率急升 62%。措施自然招來商界反對,在緬因州和俄勒岡州,有商家就抱怨他們的話語權太小,無法決定所花資金的用途;加州的生產商也公開反對未來將討論的包裝品收費法案

不過有評論認為,「生產者延伸責任」將是大勢所趨,因為政府和居民都厭倦了花費高昂費用,處理一些並非由他們設計的包裝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