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從何時起是日本人的驕傲?

A+A-
松下「人工頭腦電視」系列之一,「嵯峨」的廣告(部分)。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Made in Japan」,今天看起來是多麼著目的國家品牌,單靠這個名號,同樣的產品可以賣貴一倍。如果回顧上世紀的歷史,「日本製造」可以追溯至 1960 年的朝日新聞中。當時 SONY 刊登在報紙上的手提電視機廣告中,除誇耀自己的產品外,更聲稱企業的技術是「日本的驕傲之一」,這是第一次有廣告有意識地從外國的視點中審視本地產品,可說是「日本製造」的起源。

自此,松下、三洋等的電器公司開始在廣告中讚賞自己的產品優秀之餘,也宣稱「驕傲的日本人能力」令世界驚訝。松下電器 1962 年的廣告中,終於第一次出現「Made in Japan」的名號。廣告中強調日本除了傳統簡樸纖細的建築和美術外,還有傲人的產品設計與生產技術,「日本人靈巧」是繼承自古代祖先的「偉大遺產」,如今要「捨棄廉價的模仿,將真正的日本風潮席捲世界各地」。

此文宣將「民族性」與「現代技術」連結起來,歷史敘述與科學發展被相提並論。其所表達的意義是,19、20 世紀風行歐洲的日本文化美術已成過去,在此歷史背景下,日本戰後發展的現代科技、生產技術,與歐美並駕齊驅,其「獨創性」甚至可以超越歐美。

但事實上,上述的廣告製作,與 60 年初期的日本商品外銷沒有因果關係 ——「日本製造」的名牌策略,並非外銷戰略的一部分。根據 SONY 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的說法,二戰前,海外對日本製的高級產品基本上一無所知。戰後說起「日本」,普遍聯想到和服、唐傘等傳統工藝,打出「日本製造」的名號,反而有粗製濫造的印象,香港人甚至會戲稱「日半貨」,即產品用上一天半就壞掉的意思。當初外銷美國之際,SONY 為了減低日產商品的壞印象,故意將「日本製造」的標籤印得非常小,結果過不了美國海關的審批,迫於無奈才改回來。

「日本製造」起初只不過是內銷策略的一部分。1966 年,松下電器的「人工頭腦彩色電視」廣告中,聲稱「西洋的顏色機械而冷漠;日本的顏色進步而溫暖」、「日本的色彩」擁有歐美西方所欠缺的感性。當然「感性」是虛無的,並非可以在工廠中生產出來的東西,最終只是廣告營銷策略的一環。

高級音響「宴」(左)以及電視機「嵯峨」(右)。 圖片來源:グッドデザイン賞

這種策略一方面宣傳「世界正在關注日本的技術」,另一方面強調日本技術如何擁有自己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又如何與西洋有別,這亦解釋了 60 年代後半的電器命名方式。最初是松下電器 1965 年推出的音響組合 ——「宴」,廣告中強調其木紋設計是傳統美學與現代性的調和,自此開啟了一系列的日式文學命名。例如松下的「嵯峨」、「飛鳥」;東芝的「王座」、「名門」;三菱的「高雄」等等。

這堆日式名字的電器產品不斷聲稱自己參考日本古代建築樣式、藝術風格,融合和風、自然、傳統等元素,成為自家產品的賣點。所謂的「日本製造」,在這時候的語境中所指的,其實是「日式設計產品」。理所當然,並非當時所有產品的命名都帶和風,尤其 60 年代後期出現一大堆「宮殿」、「帝王」等歐式名字。

所謂的「日本製造」,其最初目的是將傳統文化、歷史沿革與技術的進步互相結合,把古老的民族性轉化為現代國民性,是產品包裝的戰略。企業將家庭空間變成劇場,透過產品所建構的文化符號,把尋常電器與國民、民族連結。到後來,日式抑或是西式也好,都只是銷售策略中的符號置換,在名為「家庭住宅」的空間內不斷更替演出。

  • 1965 年松下「嵯峨」電視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