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聊天程式 ChatGPT 掀起全球熱潮,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應用程式。ChatGPT 不單可以進行文學創作,與用家進行深度對話,近日甚至通過 Google 工程師面試,令人討論人類是否正要被機器全面取代。學者們都意識到人工智能已經不單是電腦科學家需要處理的問題,大家要反思數據背後的權力關係,於是學界就新興了一場「批判數據研究」(Critical Data Studies)。
數據
|共73篇|
【世界盃科技】原意監測越位,卻測出 C 朗「上帝之髮」
日前葡萄牙對烏拉圭的比賽中,畫面上般奴費南迪斯(Bruno Fernandes)在禁區外對龍門傳中,C 朗拿度(Cristiano Ronaldo)接應隊友頭槌攻門,足球最後彈地入網,但事後薩爾體育場大屏幕卻顯示入球者為費南迪斯。足球製造商 Addias 事後指出,官方比賽用球 Al Rihla 使用「足球連接技術」,所得數據顯示 C 朗在入球過程中沒有觸碰到球。事實上,有關技術是首次引入世界盃,原意是用作監測比賽越位情況,卻意外找出入球功臣。
日本錢湯重生計劃
愈來愈多人在家洗澡,錢湯東主亦苦於維修場內殘舊的設施、高昂的天然氣價格及後繼無人等問題。有些錢湯業者正嘗試透過裝修、將之重塑為新型聚會場所,或使用數據分析來促進業務發展,以保留這種珍貴文化。
「誠實」是怎樣的樣子?AI 可以幫忙尋找
人通常會根據面部特徵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當科學家要研究人類這種特性時,往往需要向實驗參與者展示不同的臉,才能收集分析數據。但研究人員常苦於沒有足夠的臉,或適合研究的面孔類型。近日就有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模型,能源源不絕地生成無異於真人的臉,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特徵作改動,令人臉變得「看起來更聰明或更可靠」。
ExplainerHK:立法會秘書處香港政府歷年稅收
要查找香港的數據資料,除了統計處及各個政府行政部門,立法會秘書處也有公佈不同數據可供參考。這次就看看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研究組,如何用圖表去表示香港政府歷年稅收的組成部分及走向。
Google 新公式,所計飛行碳排放縮水?
Google 早前更改了計算飛行航線碳排放的方法,令航程的碳排放大減近半,惹起爭議。
智能城市讓生活更智能?
城市規劃的建設方向,從科技行先,再次鐘擺回到恍如 19、20 世紀英國的「花園城市」運動或是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
追蹤俄軍戰犯的人臉識別技術,為何惹爭議?
俄烏戰爭為史上首次把 AI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戰場,既協助認領遺體,亦追蹤戰犯身份。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專家 Felipe Romero Moreno 卻警告,免費提供技術的 Clearview AI 公司,以收集 1,000 億張人臉為目標,推銷予各地執法部門,早在世界各地鬧出私隱爭議。
【北韓大發燒】造就不合比例疫情的金氏奇跡
北韓 5 月承認國內出現 COVID 病例,往後以「發燒」數字公佈疫情走勢。根據官方數據,自 4 月以來,全國 2,500 萬人口中,發燒患者總數上升至 336 萬,截至上週五,死亡人數為 69 人。然而,專家及觀察人士質疑,大量人口染疫的情況下,北韓宣稱的死亡數字及比例極低,這個帳面上 0.002% 的死亡率,低於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南韓東西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Justin Fendos 就認為,北韓「發燒」或死亡數字值得質疑。
另一位擊倒普京的男人:Telegram 創辦人
早前有消息透露,港府計劃封鎖通訊應用程式 Telegram,但過去早有政府下達類似禁令,俄羅斯的封鎖行動便以失敗告終。當時擊敗普京的男人,為現年 37 歲的 Telegram 創辦人杜洛夫(Pavel Durov),被譽為「俄版朱克伯格」,曾經因拒絕普京要求交出烏克蘭示威領袖數據,最終被迫離開俄羅斯而定居海外。
一個 APP 如何救海龜?
玳瑁眼鏡及飾物近年深受年青人喜愛,這種獨特花紋源自同名的海龜龜殼。玳瑁有塑膠般耐用可塑的特性,兼具半透明琥珀色及棕色紋理,幾個世紀以來都被用於製作珠寶、梳子到餐具等各種用品,玳瑁亦因此被大量獵殺至瀕臨絕種。最近就有保護組織為免更多海龜受害,開發出以照片辨識玳瑁製品真偽的應用程式「SEE Shell」,並收集數據以打擊仍然持續的非法貿易。
未來城市規劃,是一場模擬城市遊戲?
「模擬城市」、「都市:天際線」都是著名城市建造遊戲,玩家可在逼真的模擬環境中規劃城市。現實中,城市規劃專業亦愈多利用數據收集,在電腦建立城市的數碼分身(Digital Twin),計算不同政策帶來的後果,甚至有遊戲商協助政府開發城市模型,可見未來城規與模擬遊戲將更難分虛實。
他們自願獻出私隱,擔當「智慧城市」白老鼠
以大數據管理的「智慧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私隱全無的惡托邦,但有 54 個家庭自願獻出個人數據,在釜山參與南韓首個「智慧城市」實驗。「紐約時報」採訪部分住戶,他們不但嚮往其中生活,還認為這是人類未來,宜盡早適應。
多哥政府如何利用 AI,發放現金援助?
現屆香港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申請繁複、彈性欠奉、拆分多輪發放的消費劵。在地球另一面,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多哥,就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最有需要的群眾發放現金援助。
AI 轉身變:生產鏈技術如何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每套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皆由成千上萬的拼圖組裝而成,從檢測到會診,中間經歷無數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做好管理。對於一些資源緊拙但疫病為患的政府而言,要維持醫療系統是特別艱鉅的任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在跨國機構協助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用人工智能支援的生產鏈管理程式,決定新診所選址、分配人手和裝備,令人民更容易得到醫療服務。
英國醫學期刊:「超額死亡」才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
截至 2022 年 2 月 22 日,香港累計超過 6 萬宗 COVID-19 陽性檢測個案,總死亡數字為 336 宗,單日本地確診個案亦高達 6,211 宗。基本上自 2020 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上述的個案匯報,但甚少提出質疑。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指「超額死亡」(excess death)才該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比起死亡和確診數字更精確有用。
Don’t be Google:數據分析初創公司的新口號
Google 曾經用「Don’t be evil」作口號,最終成功在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時移世易,愈來愈多數據分析初創公司講求私隱,轉而以「Don’t be Google」為準則。這些公司重拾對私隱的重視,明言要成為「Google 分析」的替代品,改變巨獸獨大的情況。
數據支配人生:21 世紀的量計時代
由我們每日瀏覽的社交媒體,到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都會產生和跟蹤大量個人數據,前者的數據可用於商業推銷,後者則聲稱用於「抗疫」工作。前華威大學校長、權威地理學家 Nigel Thrift 就曾提出「量計」(qualculation)概念,形容數據計算已經支配了我們的思維和 21 世紀的社會發展。
英國醫學期刊呼籲:藥廠應立刻公佈疫苗原始數據
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將於 2 月 24 日起推行疫苗通行證,市民到時須至少打一針疫苗才可到食肆、商場等處所。就在香港政府的「專家顧問」呼籲全民接種疫苗,認為有助遏止疫情的同時,醫學界殿堂級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編輯們卻作出呼籲,疫苗廠商應立即公佈實驗原始數據,方能作科學討論。
NFT 不只是藝術,還可應用在醫療保健?
NFT 藝術市場交易暢旺,不少藝人也從中賺大錢,惹來不少爭議,但其實 NFT 不只是生財工具。美國貝勒醫學院最新論文提出,NFT 其實可用以保障病人私隱,防止個人健康數據外洩,或未經同意轉售予其他機構,有初創企業正在探索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