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數碼分析技術愈來愈發達,主流媒體也大搞數據新聞,量化研究成為很多學科的主流。我們閱讀政治和疫情新聞時,不時會看到各種似是而非的數字。然而,不少讀者甚至是記者,都不曾接受基本的統計學訓練,未必能理解數字背後的真正含意,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誤差範圍」(Margin of Error)。
數據
|共38篇|
擺脫監控資本主義,讓科技巨頭成為公共事業?
不止香港用家,全球都有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平台「搬家」的現象。假設大部分人今天成功擺脫某科技巨頭,守住個人私隱、言論自由平台,但如何確認假以時日,下一個受追捧的通訊軟件社交平台,不會長成另一頭壟斷行業、吞食數據,再用數據反芻物餵哺用家的怪物?民主合作組織總監 Thomas M. Hanna 及研究員 Michael Brennan 認為,讓科技巨頭成為接受監管的公共事業,或是解決方法。
全球貿易戰下,日本商業間諜成新威脅
由於中國政府推行「中國製造二○二五」高科技產業振興政策,在人工智能(AI)、半導體、生物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上,與美國進行激烈的「高科技霸權」角力。其中官方與民間致力於一同貪婪汲取日、美、歐等外國企業技術,而且手段並不僅限企業併購或技術合作等正當方式。
伍常:The Social Dilemma 的一大警告
換句話說,有些公司賣服務,有些公司賣產品,但社交媒體賣的卻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在這個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時代,「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become a product」,就是那麼簡單。(等你還自以為是至高無上的「用家」,實在是笑話。)
抗疫戰下的監控經濟
武漢肺炎導致百業蕭條,但卻令少數人發大財,例如化驗商、生物科技商和監控工具商。近日有香港傳媒就報道,港府在沒有招標的情況下,向 3 間化驗所採購共 2 億元的檢測服務;政府還計劃推行全民檢測,引來不少民眾質疑 DNA 樣本會如何處理。有學者就指出,私隱和健康並非二元對立,人們亦應關注監控經濟(surveillance economies)的反民主特質。
以抗疫為由,為生物監控開綠燈
在全球瘟疫蔓延下,多國政府都利用監控技術防疫,但早有西方知識份子警惕,政府正利用緊急狀態的時機,大規模採集人民的生物特徵,包括是 DNA 序列資料,把監控範圍從人民的「皮外」滲透至「皮內」,恐怕使疫情淪為人類監控史的一道分水嶺。
【北愛衝突】只為真相,他靜靜地記錄數千名死者死因
Malcolm Sutton 並非生於北愛爾蘭,也不是歷史學專家。但這位英國男子在年輕時,不滿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將北愛衝突中絕大部分他殺事件,都歸咎於愛爾蘭共和軍。為了求真,他由 1984 年開始,花了數十年時間整理衝突期間喪生者的詳細資料。而這一切不為政治,只為了解死者真正死因。
陶傑:憑一個 APP「擁有」了兒童
美國認為,抖音還為中國政府收集全球下一代少年兒童的個人資料。果真「誰擁有了兒童,就擁有了未來?」還是更進一步,擁有全球的兒童,就擁有明日的全世界?
林喜兒:Upload 數碼天堂 —— 生人死人 stay connected
當 AI、VR、AR 的應用愈來愈普及,誰說不可能死而後生?人死後可以化成一堆數據被儲存下來,然後依靠 VR,AR 的技術繼續生活。生命何價,原來有數得計。
數據主導體育,贏的是球隊,輸的是觀眾?
近 10 年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中,球員三分球起手次數愈來愈多,命中率亦逐步提升,可歸功於數據分析有助增強球員投射技巧及準確度。有球迷認為這能令賽事更緊湊,但也有人認為整場球賽盡是遠距離投射,失卻傳統球員在籃底硬拼的扎實感。「華爾街日報」就專文探討以數據分析主導運動所帶來的問題。
追蹤草原鵰到伊朗後失聯,使研究項目破產?
失聯之後重新得到 Min 的消息,雖然令人高興,但收費比平時貴了 3 倍。慶幸的是 Min 一個星期前離開了伊朗,進入沙地阿拉伯,那裡的數據收費較便宜。
簽約上網,可獲 4K 電視是甚麼玩法?
據統計,2018 年印度網絡使用者佔國家總人口不足一半;網絡零售收入僅佔國家零售總收入的 2.9%,提高網絡覆蓋率成為了印度發展電訊經濟前的首要難題。CNN 報道,印度首富安巴尼旗下的電訊公司 Reliance Jio,推出「贈送 4K 電視」的新客戶簽約優惠,圖吸引更多人使用互聯網,藉此建立印度最大的網絡用家群。
日本廉價折扣店,挑戰亞馬遜無人商店的新武器
當亞馬遜在全球掀起無人商店風潮卻慘敗時,日本一家本土廉價折扣零售店 Trial,已將物聯網科技與門市完美結合,研發出一款智能手推車,讓業績暴增 4 成。
大國德國,網速卻慢到令人無奈?
上網速度太慢,令人焦躁不安,但偏偏在擁有先進科技的德國,寬頻網速世界排名卻遠遠落後其他發達地區。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當地人已受不了「太不穩定、太慢」的網絡服務。
區塊鏈,拿回你的身體健康數據主導權
在以數據安全為核心的產業中,區塊鏈技術已經悄悄萌芽,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在醫療產業。
為了保護私隱,上網該用 IE、Firefox?
Google 的網絡瀏覽器 Chrome,以更快的速度及個人化服務 ,取代當年的瀏覽器代名詞 Internet Explorer(IE),成為最多人選用的瀏覽器,近年卻因牽涉私隱問題,為人詬病。弊病提供新機會予其他公司,令老牌瀏覽器 IE 及 Firefox 等重新以私隱為先作招徠,再次吸引用戶。
自我跟蹤健康,令身心更好過?
利用健康手環或手機應用程式,記下運動量及生活習慣,以自我跟蹤(self-tracking)方式了解個人健康狀況,近年成為新風氣。但是讀取這些數據,就能有效解決健康問題嗎?還是純粹心理上好過?
NEC 新發展:以人工智能研發抗癌藥
日本電氣(NEC)本週宣佈,正式加入藥物研發的行列。NEC 將把其人工智能技術「NEC the WISE」,應用於免疫療法之上,研發為患者度身訂做的抗癌疫苗,作為強化醫療事業的重要一環。目
阻擋濫用人臉辨識?道阻且長
三藩市議會禁止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辨識,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因而反駁,是次立例作用有限。一般人(被)使用人臉辨識,甚少是因為受到警方監控,更多是出於非政府機構,例如學生的監控鏡頭,或是店舖向顧客展示指定廣告。這些用途同樣存在誤認及歧視風險,但要完全禁止私人機構採用人臉辨識,幾乎沒可能。
健身車界的愛馬仕,靠「打破無聊」創造 40 億美元估值
一款放在家中客廳的健身單車,售價竟然可以高達 2,000 美元,被稱為「健身車界的愛馬仕」。最驚人的是,這台昂貴的設備擁有 50 萬名會員,背後的公司在華爾街估值超過 40 億美元。這間公司叫做 Pelo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