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通常會根據面部特徵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當科學家要研究人類這種特性時,往往需要向實驗參與者展示不同的臉,才能收集分析數據。但研究人員常苦於沒有足夠的臉,或適合研究的面孔類型。近日就有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模型,能源源不絕地生成無異於真人的臉,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特徵作改動,令人臉變得「看起來更聰明或更可靠」。
傳統上,研究人員會採用兩種方法,一是使用真實照片,但特定的臉可以改變的面部特徵有限;二是使用人工生成臉,但看起來不太真實。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及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就提供一種新方法。他們將深度生成圖像模型,結合逾百萬個以千多張面部圖像作出的判斷互相結合,從而建立臉部模型,研究人員能夠以此生成逼真而且種族多樣的臉。這些臉可以根據年齡或體重等影響外觀的因素進行調整,甚至可令面孔看起來「更可信或更聰明」。
該項目的研究員、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 Booth)博士後學者 Stefan Uddenberg 指出,雖然研究人員經常開發昂貴的新面孔數據庫,但人工面孔並不一定能讓人相信那是真實的。他說:「人工合成面孔看起來像黑色背景中的光頭,或像櫥窗假人的頭。」所以,科學界的目標是建立看起來像真實照片,而且易於轉換的圖像。
為證實該模型能合成出研究人員想要的臉,他們進行了一系列驗證研究,涉及約 1,000 位受試者。每個參與者要對 150 張臉判斷 10 個觀感因素的其中 1 個,例如年齡或可信程度,當中 50 張圖像是合成人臉、50 張是真實人臉照片,其餘 50 張是使用研究人員的模型進行處理並生成的照片。最終發現深度模型的確能改變人臉照片予人的印象,例如利用模型生成看起來更老的臉,研究參與者也覺得圖片中的臉看起來較老。
Uddenberg 提醒,這項研究,不是在定義甚麼樣的人看起來更聰明或更值得信賴。「我們要說的是,這就是美國民眾普遍認為值得信賴或聰明的人的樣子。」不過,這些模式卻顯示出明顯的判斷偏見,例如一張更瘦、更老、微笑著的男性臉,往往被認為是聰明的人;戴著棒球帽的圓胖臉,則被認為是不聰明的人。
該模型除了對科學界產生影響外,Uddenberg 說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其商業用途,他以婚禮攝影為例,攝影師為一對夫婦拍攝 100 張照片後,就可以使用該模型選出觀感最佳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