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讓生活更智能?

A+A-
規劃中的 Quayside 公共空間。 圖片來源:Waterfront Toronto/Twitter

2 月,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公佈市中心以東一湖濱區的開發計劃,以 800 個住宅單位、廣大叢林、屋頂農場、藝術場所和零碳設施作招徠。這個鬧市中的伊甸園,相比最初由 Alphabet 旗下智能城市規劃公司 Sidewalk Labs 提出的願景,完全是另一面貌。

2017 年,Sidewalk 獲選與公營的多倫多湖濱開發公司一同展開名為 Quayside 的項目,計劃斥資 9 億美元,將其中 12 英畝用地發展成智能城市,以無人駕駛的士、自動垃圾收集和道路監控等一系列設施,締造嶄新的未來社區生活體驗。

但自公佈消息以來,這個建基於數據和互聯網的社區概念,私隱爭議就不曾間斷。至 2020 年,Sidewalk 以全球大流行帶來經濟不穩為由,放棄這個尚未動工的計劃。多倫多非牟利組織、被喻為北美最大的城市創新中心 MaRS Discovery District 分析指出,加拿大人反對私營機構介入政府規劃,對於公司收集人們日常活動數據,容忍度遠低於美國。

過去 20 年興起的「智能城市」理念,最初由 IBM 提出,希望以科技改善城市運作,但往往變成由上而下和將一切量化的規劃模式,忽略人們彼此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及由此衍生的空間「有機」發展。亦有批評指,智能城市應有助達成如縮短通勤時間、加快經濟房屋建設,減少建築碳排放與公共交通系統等目標 —— 關注「應做」甚麼,而並非一味強調「能做」甚麼。

年初公佈的 Quayside 新方案,由駐倫敦的加拿大建築師 Alison Brooks 領導,集結英國加納裔建築師 David Adjaye、來自格蘭河六國原住民居留地的莫霍克建築師 Matthew Hickey 和丹麥團隊,汲取教訓,提倡融合人和自然的發展理念,以大量綠化空間,彰顯人類和植物生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城市規劃的建設方向,從科技行先,再次鐘擺回到恍如 19、20 世紀英國的「花園城市」運動或是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這種回歸自然,多少反映時代變遷,近年的數據收集醜聞和虛假訊息氾濫,令人們由對於科技生活的全然樂觀,轉而反思生活效率的提升,是否等同於生活更美好?

多倫多前首席規劃師 Jennifer Keesmaat 形容,新版本的 Quayside,是具 21 世紀特色的城市建築:一個碳中和、完全電氣化、優先考慮經濟房屋、綠色空間和都市農業的社區。新計劃的理念,強調自然與生命,而不是資料數據,彷彿確切回應了當前與不久將來的需求。問題是,這座城市伊甸園是否有助改變全球暖化,或可像智能城市般綠化;需要多少個袖珍森林和社區農場,才可為地球降溫?

一切仍然在摸索,正如 MaRS Discovery District 行政總裁兼科技企業家 Yung Wu 所說:「是哪一種抱負,激發人們想在這裡生活、工作,和養育下一代?而子孫後代的願景是甚麼?又有何激發這種靈感?」

「這不是一座智能城市,」他總結:「而應該是一座蘊藏智慧的城市。」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