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福島核災重創經濟,引起各國省思與警惕。12 年後,一場全球能源危機使該國計劃重啟核電,首相岸田文雄更強調將推進開發新一代反應堆,意味著推翻 3.11 後零核政策。這個冬天面對不斷上漲的供暖費用,令更多民眾開始重新評估使用更便宜、更穩定能源的好處,甚至有些住在核電站附近的人已放下恐懼。那麼,日本要重新擁抱核電嗎?
核能
|共22篇|
核聚變有新突破,人類又離「人造太陽」近一步?
經歷多年研究,美國政府科學家首次實現核聚變反應的淨能量增益,使人類向無限、零碳能源的目標邁出一大步。核聚變反應與太陽產生熱能的原理相同,因此被科學界稱為「人造太陽」,其發電潛力不容忽視,如果研發成功,則安全性如何?會產生對地球有害的物質嗎?
【能源系列之三】誰阻礙了法國「核能復興」大計?
法國目前 70% 電力來自核能,核電一直是其能源安全關鍵。不過,當地核電設施近來出現問題,於核心管道中發現裂縫和腐蝕,56 座核反應堆中有 26 座目前中斷運作,處於離線或維修狀態。隨著俄羅斯減少對歐洲供應天然氣,法國核電營運商正加緊修復核能設施,尋求在冬季來臨之前,盡可能重啟更多反應堆。
阿提密斯大戰嫦娥:中美將在月球展開核能競賽?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本週披露,預計在 2028 年於月球南極基本建成月球科研站,並打算使用核能應對科研站長期大功率的能源需求。中國銳意發展太空事業雖然並不新鮮;惟無獨有偶,美國早於 2019 年也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阿提密斯(Artemis),並採用核能供電。
【能源系列之二】德國廢核之路
世界各國曾經競相發展核能,其中德國在二戰後發展核能發電技術,但其後改變政策,走向廢核。回顧當地反核運動,歷史相當悠久,德國最初為甚麼堅定棄核,而核能在國際上有何爭議?
【能源系列之一】原定廢核的德國,為何會轉投核能懷抱?
德國作為反核先鋒,曾制定全面廢核的時間表。不過,受俄烏戰爭影響,歐洲能源供應出現危機,一切計劃有變。德國早前宣佈三座核電站營運期限延長,引人關注當地是否由廢核變為重新擁抱核能,又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轉變?
西方制裁下,誰在購買俄羅斯燃料?
西方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加強制裁,美國自今年 3 月禁止進口俄國石油產品、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產品;歐盟下月起將先後停止進口其大部分原油及精煉石油產品。9 月上旬由俄國海運出口到中國、印度和意大利等地的原油量,比上月每日減少 31.4 萬桶,創開戰以來新低,迫使俄國以合法和非法銷售來彌補歐洲市場的損失。
【*CUPodcast】ESG 傾呢啲:能源轉型靠太陽能,還靠必要之惡 —— 核能?
今集「ESG 傾呢啲」,將解構政府政策能如何推動太陽能發展,而近年港府提出使用「零碳能源」達成淨零排放,當中牽涉社會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長久爭議不休的核能,又會如何左右能源規劃?
歐洲能源完美風暴再添一筆:乾旱
歐洲地區今年再度迎來熱浪,酷熱及乾旱的夏季也導致不少河道、水庫水位嚴重下降。挪威水力發電、法國核能、德國煤炭運輸等均受乾旱天氣影響。俄羅斯威脅削減天然氣供應,令歐洲能源供應再受額外壓力。
【烏克蘭戰爭】扎波羅熱核電廠危機:砲擊為虛,偷電為實?
烏克蘭東南部城市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正受俄羅斯控制,而在當地的全歐最大核電廠近日遭受砲擊,事後克里姆林宮斥責烏國「核恐怖主義」,烏方則反指普京有意勒索西方社會,更想藉此切斷該市與烏克蘭的聯繫以便「偷電」。廠內員工和國際核能專家認同烏國之言;國際原子能機構更警告,目前局勢構成巨大風險,甚至有可能導致「核災難」。
切爾諾貝爾被攻佔,研究員的焦慮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不久,就率先攻佔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加拿大環境放射生物學研究主席 Carmel Mothersill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對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發生地受襲表示憂慮,恐會影響野生生物及日後研究。
Ryan Fung:歐盟推「綠色核能」 對沖俄羅斯政治風險
歐洲一直積極推動 ESG,本是綠色經濟的領頭羊,惟近月卻一反常態,打算把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色能源」,鬧得滿城風雨,背後似乎是為了應付日益囂張的俄羅斯,只好利用綠色力量撬動地緣政治。
反核風潮正逐漸褪去
近年,核電去留或增減再成辯論焦點,例如台灣去年 12 月舉行公投,其中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就是重啟「核四」,結果不獲通過。哥倫比亞氣候學院聯合創始院長、國際及公共關係教授 Jason Bordoff 早前就在「外交家」雜誌撰文,解釋為何核能重新受到注目。
【圖解】廢核是大勢?哪國最支持核電?
全球多國相繼定下淨零排放目標,有的國家訂明核能發電為過渡至淨零排放的手段,例如英國及日本政府均重申其為重要的減碳手段。同時,目前擁有 6 座核反應堆的工業大國德國,即將完全淘汰核電。全球有哪些國家仍使用核電?興建最多核電廠的國家又是誰?
核能:減排唯一出路?
香港行政長官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在 2050 年前做到「淨零發電」,中期目標是 2035 年或之前,以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等取代燃煤發電。雖然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核能供電的角色,但目前香港電力約有 25% 來自大亞灣核電站核電。不僅香港,全球多國相繼定下淨零排放的目標,多需要由化石能源轉型到可再生能源。氣候倡議者及政策制定者現在需要作出決擇,到底是否採用核能作為減碳手段。
Ryan Fung:鈾價起舞的隱憂
在資本市場提倡 ESG 的年代,核電是備受爭議的能源,有人擁抱也有人反對,但其原材「鈾」近月的價格不斷攀升,似乎反映出核能有望異軍突起,在未來低碳經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新時代的核能擴張
6 月 14 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道,離香港 130 公里的台山核電廠發生洩漏事故,營運核電廠的法國公司據指曾兩度向美國求助。台山核電站回應指核電廠目前達到「安全、質量和工期等指標的既定目標」,香港保安局亦稱,天文台輻射監測結果顯示香港環境輻射水平過去一年維持正常。中國矢志成為能源大國,核電是中國能源政策佈局的其中一環。
承諾減核後擬建新核電站,法國政府出爾反爾?
核電大國法國在 2015 年通過「能源政策法案」,宣佈在 2025 年前,將核能發電比例由現時的 75% 下調至 50%。然而,繼去年總統馬克龍決定將期限延至 2035 年後,創科雜誌 MIT Technology Review 引述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道指,政府正計劃興建 3 個新核電站。口說減核,實則建核,法國政府是否自食其言?
有核動力潛艇,為何沒有核動力飛機?
何解世上沒有核動力飛機?事實上,美蘇兩國曾爭相研究核動力飛機,但始終無法兼顧反應堆安全與飛機負重上限,就連機師都有核輻射致死的危險,令兩國先後擱置計劃。
無核無綠?德國煤核兩難
能否達到排放目標,將取決於德國願意逐步淘汰煤炭開採的速度。褐煤是一種低質燃料,比黑煤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到大氣中,而其開放式的礦坑,亦會吞噬風景和村莊,破壞景觀。德國是褐煤最大的生產國。根據經濟部的數據,去年褐煤佔該國能源供應量約 23%,黑煤佔 14%,可再生能源則從 2000 年的 6% 上升到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