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機器壞?60 歲以上的超級馬拉松選手,其實並不少見。本月初舉行的美國田徑協會 100 英里道路錦標賽,更有 5 名八旬跑者參加,挑戰約 161 公里的路程。其中 4 人成功完賽,這次 80 至 84 歲組別中的冠軍,所花時間更比該組紀錄快上 45 分鐘。
銀齡
|共66篇|
長命百歲不是夢,一輩子太長怎麼辦?
一個人大約接受 20 年教育,工作 45 年,到 65 歲退休享受餘下人生;三階段人生是不少現代人的寫照。不過人類預期壽命一直延長,香港一個 2020 年出生的男嬰,平均預期壽命 82.9 歲已算低估,超過 90 歲實在不足為奇。更漫長的人生,或者需要另一套活法。
【Soul Monday】拉丁格林美最佳新人…… 95 歲?
夢想成為歌手的人很多,但恐怕沒多少人像 Angela Alvarez 那樣,等待 7、80 年終能圓夢。出生古巴的她,年青時移民至美國後,即使忙於打工賺錢維持生計,也從沒讓音樂離開生活。直至如今高齡 95 歲,Alvarez 的歌喉獲得賞識,非但以破紀錄的高齡出道,甚至成為今屆拉丁格林美獎的最佳新人。
【Soul Monday】大器超晚成的海報藝術家兄弟
4 年前,從事博物館及畫廊展覽工作的 Aviram Cohen,在紐約皇后區附近被商店和餐廳門外色彩繽紛、風格獨特的懷舊手繪海報所吸引,他希望創作者能為其妻的瑜伽及普拉提工作室繪製宣傳海報。最終,Cohen 找到 Cevallos 兄弟,他們已年屆 80,數十年來每天都在曼哈頓的公寓作畫,Cohen 於是為他們開設社交媒體帳戶,讓這對藝術家兄弟的作品自此紅遍紐約以至世界各地。
【香港文摘】築起無邊界的家 —— 訪寄養家庭盧氏夫婦
盧氏夫婦是全港 950 個寄養家庭的其中一分子,他們照顧過 6 名寄養兒童。2 人的教養方式令寄養兒童和子女能融洽相處,家庭和睦。盧氏夫婦不問回報地付出,在有限的居住期間,給予兒童無限的關愛,在製造家庭共同回憶的同時,也建立舒適、安樂的居住環境,並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來照顧和教導。
60 歲想做 Influencer?泰國培訓計劃幫到你
當長者使用社交媒體再非新奇事,愈來愈多銀髮 Influencer 出現也是意料中事。不過因技術所限,長者要製作網上內容並非易事,有見及此,泰國政府推出計劃教授老年人網上技能,由大學生負責指導,藉此培養 60 歲以上的網絡紅人。
【Soul Monday】做對年齡差室友
年輕人想有更好的生活空間,但難以負擔租金;老年人擁有物業,但需要有人照顧。美加地區的社區組織正推行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 跨代合住,讓年輕人可以低價租住老年人的家,老年人則可以得到照顧,彼此相伴更可減輕孤獨感。
【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日漸失去的味道
當年灣仔檀島咖啡餅店出名蛋撻,出爐之際,有人排隊購買,皆因香、甜。何以香?只因用新鮮雞蛋而已。份量正確,自然不太甜而有甜味。樣樣事都巧妙製作,自然齒頰留香。今日,求多、快、省,不求好,品質壞了。
【香港文摘】最貼地的王,最貼地的藝術 —— 訪「渠王」嚴照棠
著名通渠匠「渠王」嚴照棠,以香港街頭廣告塗鴉聞名。他的塗鴉廣告,一寫,便是幾十年了。他從 20 幾歲寫到 70 幾歲,也從街頭小巷寫到香港人的回憶裡去了。時代更迭,科技進步,依然無阻棠叔解決渠道淤塞難題。「關關難過關關過」,似乎正是棠叔的人生寫照,至於退休,他認為順其自然便好。
【Soul Monday】重新為超老齡化社會設想的桌上遊戲
在人口老齡化之下,未來大部份人口都難免會成為老年人及照顧者,並因此承受巨大壓力。日本地區老人支援組織有見及此,想出製作桌上遊戲「Community Coping」(コミュニティコーピング),以輕鬆手法教育大眾。玩家需要代入角色,然後助陷入困境的居民聯繫合適的專家,防止老齡化社區因缺乏支援而崩潰。
【Soul Monday】99 歲的他,踩逾 3000 公里得亞軍
今年 9 月 6 日至 10 月 1 日,超過 5,000 名參賽者參加英國體育管理機構英國單車會支持舉辦的「長者單車世界錦標賽」(Road Worlds For Seniors),年屆 99 歲、居於華威郡一家養老院的 Kenneth Judd 勇奪銀牌。賽事今年已來到第五屆,專向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開放,參與者只需踩著由挪威公司 Motitech 製造的單車機,便可與其他人一決高下。
南韓防自殺妙方:銀齡交友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南韓的老年人貧困率及自殺率一直都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經過國家計劃、公民社會倡議以及公眾意識提高,南韓的青、中年開始決心幫助父母享受「新生活」。為讓父母柏齡過得快樂,子女們正利用交友程式,幫助父母找尋對象,助他們排遣寂寞。
【香港文摘】打破圍牆,「寵」出退休新生活 —— 訪 Senior CID 寵物保姆
有些老友記退休後可能並無特別計劃和愛好,不知道該如何善用時間。對此,Kitty 希望鼓勵老友記積極開拓退休的第二人生,不要被年齡和社會刻板印象所束縛,嘗試踏出舒適圈:「起碼第一樣,唔好坐喺屋企對住四道牆。首先走出道門先啦,走出去望吓周圍邊樣嘢你有興趣咁你咪行埋去囉!」
【香港文摘】跟哲學教授上一課老年與死亡哲學 —— 專訪張燦輝
很多香港人可能在第二階段很成功,但卻大半生都沒時間思考生而為人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人做甚麼才是正確的,最重要是問自己一生裡為自己做過甚麼。很多人終其一生經歷過很多場他人賦予的考試,並因此而獲得成功感,但到了人生第三階段,當考試從生命退場時,要處理接下來的生命、把握做自己的最後機會,才是真正的考驗。
曾詩敏:發掘人生更多可能
確實,不要隨便認老;人生尚有太多可能。特別在運動的世界,可以的話,夢想和嘗試,在大部分時間而言都不會太遲。
腦退化觀念革命:長者邁向「第二童年」
搞不清自己身在何方、認不出至親、最後只能吐出幾個單字…… 腦退化的歷程,不論發生在自己還是家人身上都是惡夢。有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學者指出,目前有學說將阿茲海默症理解為逆轉成長的疾病,就如逆向地經歷人生「第二童年」。此說尚未能為治療帶來突破,卻有助我們體諒病者困境,甚至反省主流的線性人生觀。
【Soul Monday】疫下老人想聊天,年青人想學語文,一拍即合
武肺之下,線上計劃 ShareAmi 令老人得到慰藉,又令學生得到學習語言的機會。計劃現已安排全球 107 名學生與法國高齡人士配對聊天,目的是在當地實行嚴格封鎖措施期間,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同時為無法出國旅行的語言學生提供練習法語的機會。
鄭立:黃昏流星群 —— 不是少年漫畫,號稱青年漫畫,但實際上是老年漫畫
「黃昏流星群」由一個個短篇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角色,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年紀大。在這個世界裡,多數人物都是 5、60 歲起跳,內容則主要圍繞感情,或者直接的說,是愛情。也就是說,這些都是老人們的愛情故事。
【香港文摘】疫症下,英國的日子如何?—— 專訪「如夢書」作者嚴亢泰
在英國放寬香港的 BNO 限制,讓持有人可以方便移居英國後,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多了華人在英的生活狀況。嚴亢泰的漂流經歷,令我們都不免又想到自身,作為一個很早就隻身移居到英國,又在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的華人,亢泰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建議。2020 年,全球都受到武漢肺炎的侵襲,英國也是其中一個受害嚴重的國家,年中更實施過封城等措施。早年在英國與亢泰相依為命的母親早已去世,身邊也沒有親人,遇上武漢肺炎的肆虐,一個年過 70 的老人,會感到害怕嗎?
【香港文摘】找回照顧者的名字 —— 訪照顧照顧者平台
據平台非正式統計,香港的照顧者人口高達 90 多萬(照顧對象包括兒童、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等)。阿艮表示:「政府雖然知道有照顧者這個群體,知道他們需要幫助,但現行政策不會把照顧者的工作、價值納入政策考慮。」相關福利政策往往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卻沒有考慮照顧者的需要。雖然照顧者的付出不能被量化成可評估的數字,但他們也在默默無聲地為社會作出貢獻,例如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的照顧者能夠透過在家照顧而大大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再者,沒有照顧者負責維繫家庭的日常起居生活,出外工作的家庭成員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照顧者的勞動又稱為「再生勞動」,但這種勞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無酬工作,沒有受到社會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