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青人把藝術帶入長者生活,可以產生怎樣的奇妙作用?來自救世軍「Teen E.無縫」計劃的一班青年導師,運用藝術治療,與單位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一起創作,讓他們抒發情緒感受,重燃信心,又以笑容打破隔膜,嘗試了解銀髮一族的內心世界和需要,令彼此建立起深厚關係,實踐青銀共融。
銀齡
|共48篇|
老年抑鬱症:怕麻煩別人的罪疚感
見年老雙親時常忘東忘西,便以為是患了腦退化症?其實亦有可能是「老年抑鬱症」、一種因腦內神經遞質減少所引發的腦部疾病。雖然此病能治,但往往被當作老化或認知障礙,近年在日本,不少個案因而被耽誤治療而惡化。長年任職長者精神科的和田秀樹醫生,為社會敲起警號。
亞洲富貴老人,是個龐大市場?
亞洲戰後嬰兒潮一代,現已是中老年人,不少更成為相對富裕的一群。面對年紀漸長,他們會花大錢保持健康、保障優質生活、對抗衰老,並完成所謂的「人生必做事項」,消費的項目五花八門,成為市場上的重要商機。
【香港文摘】95 歲繼續創業:林亮的黃鴨仔養生術
你或許未聽過永和實業這家公司,但講到在浴缸、澡盤子裡載浮載沉的小黃鴨,你一定知道。永和實業創辦人、「小黃鴨之父」林亮(人稱「亮叔」)於 1924 年生,行將 95 歲,歷經過戰亂,堪稱活化石。自嘲「死做爛做」,竟在 90 歲時再度創業,誓要活化小黃鴨,將它轉型成為品牌生意。活到近百歲,依舊醉心於玩具生意,中氣十足,充滿異於常人的熱誠。
【香港文摘】銀模.無限:訪老正工作室
Dave 推門走進我們的辦公室,我無法第一時間聯想到他就是那個今天要來拍照和受訪的 73 歲模特兒。Dave 步履輕盈,沒有化妝,但臉上不太找到 70 歲應有的皺紋,身上的裝束平整素靜,講究細節,絲毫不見一丁點老氣。Dave 今天的拍擋是 Jean,Jean 沒有掩飾一頭濃密亮麗的白髮,說起話來則發現是個含蓄優雅的少婦。我想沒有人能夠把「老」字放在他們身上。
【香港文摘】「閒閒地」的藝術境界:訪書畫家區大為
在大病之後,區大為也沒有在創作上減產,只是稍為「閒啲」。就如他常常提及的一個篆刻作品:「閒閒地」(這次也有展出)一樣,他認為人要有所進步,必須要有空閒的時間。有空閒的時間讓自己的心也閒下來,才會有時間思考,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條件不是勤力如牛。努力不懈的練習只適用於初學階段,當技藝已達到某一水平時,就不能太勤力,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的勤力,不會進步,要多想,想到新的方法時要嘗試,這才是能否成為藝術家的關鍵:「不要相信練習要『數十年如一日』這些說話,這些說話是好不負責任的,日日都在寫字的人不是藝術家。」
二維碼、咖啡店……用來幫助認知障礙症長者?
日本則是人口老化第一大國,每年有上千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走失,更有患者在走失期間死亡。2016 年,當地已出現手指甲大小的二維碼貼紙。近日就有研發者將貼紙加大,製成徽章,方便市民利用智能手機掃描這些能配戴的二維碼,協助尋找走失的長者。
預防長者致命威脅 —— 跌倒
「年紀大,機器壞」,聽來雖然無奈,卻也真實。年輕時摔上一跤,再痛的損傷也能復元,但身為長者,輕輕一摔可能就是禁不起的事。長者跌倒後最嚴重的情況,是足以致命。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老年病學家 Elizabeth Eckstrom 博士相信:「年齡增長是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但大多風險可以降低。」專家們就提供以下建議,有助預防跌倒。
人到中年,健康老去的 7 個建議
英國作家 Annabel Streets,以及身兼電視監製及烹任書作者的 Susan Saunders 因家族病史與自身疾病,有感邁向更大年紀,維持身體健康最為重要。二人熱衷閱讀各種醫學研究,並將她們的發現寫在網絡博客「The Age-Well Project」上,更推出書本、食譜、課程及活動,推廣健康老去。
年輕創業者止步,專屬長者的共享工作空間
順應年輕創業家的營商模式,標榜自由、具彈性的共享工作空間在大城市遍地開花。有美國非牟利機構反其道而行,在紐約市開設長者專用的共享工作空間,同時提供課程,鼓勵長者在老後歲月繼續創新。
長者嗅覺衰退,是健康警號?
隨年齡增長,身體退化自然不過。相比行動不便、視力模糊等,嗅覺的減退似乎不太重要。但近日載於「內科醫學年鑑」的研究表明,老年群體中,嗅覺表現遜色者,10 年內死亡風險比正常高出 46%,意味嗅覺或是發現健康問題的早期預警系統。
【Soul Monday】南韓配送員賣乳酪飲品,兼賣人情味
在網購盛行的年代,負責派送營養飲品的人似乎早已消失。但在南韓小社區,仍有穿著制服、戴上頭盔的中年婦女,駕駛著裝有雪櫃的電動車行走,沿路親切大喊:「大家好,好久不見了」。車上滿載乳酸飲品、人情味,以及鄉土風情。
【Soul Monday】空手道師傅:長命一百歲,教到九十九
假如能夠長命百歲,你想做些甚麼?剛滿 99 歲的猪熊佳孝選擇像過去 65 年一樣,向學員傳授空手道。他的道場歷史悠久卻不拘禮節,學生可以自由出入,自行決定練習內容,甚至在道場旁的房間吃飯喝酒。師傅直言:「人生這回事嘛,就是窮極一生尋找自我。隨心所欲來活也是一種人生呢。沒有必要模仿別人。」
李衍蒨:日本人瑞蒸發之謎
在 2010 年 7 月以前,全日本都相信該國最長壽的人瑞,是來自東京的加藤宗現。在他 111 歲生日當天,當地政府派人前往探望及恭賀他。的確,加藤是在房間裡,不過那個不是人,而是穿著衣服的骸骨。
中國老人,電子難民
在香港,不用電子支付也可以正常生活,但在電子支付技術橫行,追捧無現金時代的中國,少了支付寶、微信支付,或不懂便用智能電話,也許會為生活帶來不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中國老人們因不懂使用 QR code 等「新技術」,擔心成為社會邊緣人。
青春讀物已過時,玄冬讀物才是主流
老年書籍在日本書業正異軍突起,在整體市場老齡化下,同處於銀齡的作者,道出老年人所思所想,能引起讀者共鳴,而老齡題材也易得社會關注。此氛圍下,老年作家的著作漸成大熱書籍,更屢獲文學獎項,正式進入主流市場。
與世隔絕:中國農村老人的現實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數十年,埋下了許多社會問題,隨時間過去終於浮現,其中一項便是人口老化。特別是居住在農村落後地區的老人,長期與世隔絕,忍受著艱難的晚年生活。最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則就訪問了其中幾位。
機械人 —— 人口老化困境的幫手?
南韓、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面對著人口老化問題,需依靠更先進的機械協助填補勞動力。豐田研究所的行政總裁 Gill Pratt 被問及關於認知障礙症的問題時,就表示自己之所以身任此職,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對於衰老問題的關注:「人們都在變老,我們如何能夠利用科技改善生活質素,是一個與所有人相關的問題。」機械人將如何幫助人類面對此趨勢?
【高齡駕駛時代】如何衡量自己適合繼續駕駛?
隨嬰兒潮世代邁入老年,全球高齡司機都在增加,去年香港 90 歲以上司機就多達 125 人。美國老年病學教授 Alice Pomidor 撰文講解,究竟老友記要如何評估身體機能是否適合繼續駕駛?
變老的勇氣
衰老是不可抗逆的現實,每事都受身體條件所限。年齡一到,不得已也要從職場中退下來,在退休後,大多老年人身心狀態退化更快,因為失去寄託、人際關係、社會參與、自我認同,也失去了財政收入。若是加上生病,要人照顧,更會出現自卑感,覺得活著是拖累別人。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新書「變老的勇氣」帶出老人與照顧者要面對變老就是不完美的事實,並珍惜當下,才能擁有變老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