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摘】最貼地的王,最貼地的藝術 —— 訪「渠王」嚴照棠

A+A-
「渠王」嚴照棠。
文:YK Wong   攝:Issac Poon   鳴謝:Sunny Hong

嚴照棠是資深通渠師傅,以香港街頭廣告塗鴉聞名,作品遍佈各個街頭小巷。近年在公關 Sunny 幫助下開設渠王官方 Instagram 帳號,作品更跳出街頭,涉足藝術展覽、時裝、商品設計等方面。

棠叔在樓梯底的迷你工作間,空間狹小,放滿棠叔的謀生工具後,勉強能擠進兩個標準身材的成人。「渠王」的「王座」,只是一張平凡不過的小膠矮凳。從通渠師傅到街頭藝術家,成名後的他,身上還是充滿一種「貼地」的氣息,一如他的塗鴉作品,樸實無華中盡見真誠。

棠叔的通渠工具。

一代人的掙扎與求存

棠叔生於中國內地,小學畢業後被迫下放種田,生活艱難又鬧饑荒,迫於無奈下,14、5 歲和同學偷渡來港。他很快便投身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大華酒家樓面雜工。酒家包食包住,日薪 6 元,聽起來待遇尚算不差,但一日的工作時間竟長達 16 小時,每天由清晨 4 點做到晚上 7、8 點,逢週末工時更長。

工時過長,棠叔開始謀求其他出路,然而他學歷不高,工作選擇不多。為了三餐溫飽,他輾轉做過不同行業,最後和喉管結下不解之緣。在酒家客人介紹下,他轉行當地盤水喉技工,待遇有所提升。然而,合約工程完結後,他便被迫失業,但他沒有放棄,反而善用在喉管方面的工作經驗,轉頭便拿起煤氣喉、石油喉,結果大半生都離不開一個「喉」字。

回憶起當初如何下定決心轉行通渠,棠叔仍然歷歷在目。3 點 3 休息時間,棠叔坐在地盤吃下午茶。他看著對面高樓大廈密密麻麻的水渠,盤算如何增加收入,「通渠」一詞從他的腦海閃過,從此沒有離開過。當時很少人從事通渠,大多都是水電技工兼職通渠。棠叔強調,從事通渠必先了解喉管結構,而他在地盤的工作經驗,助他掌握通渠的原理,就算偶遇難題,他也會堅持到底:「我就一路諗,有咩辦法,諗到啲工具能夠解決到呢個問題呢?」棠叔多次強調工具的重要性,他從事通渠最初也曾因工具不足,而遇過不少考驗,不過靈活變通的他並沒有因此投降,反而自製了一套獨門手動通渠工具,能夠解決大部分塞渠問題。「關關難過關關過」,似乎正是棠叔的人生寫照。

渠與香港的半世紀變化

舊時香港工業發達,各類工廠林立,工廠便是棠叔的主要生意來源。後來,8、90 年代香港工業式微,通渠生意來源變成以住宅為主,同時帶來的還有大批競爭者。原本的工廠工人失業後,紛紛轉行做通渠。雖然通渠要面對油污、排泄物等穢物,但入行沒有門檻,工資亦相對豐厚,仍然吸引不少人入行。這並不代表人人都真正懂得通渠,棠叔也遇過不少客人抱怨自己遇上沒經驗、沒實力的通渠師傅,渠沒通到,氣卻吃飽,找了幾個師傅上門,最後還是要棠叔親自出馬才解決問題。

棠叔可以說是香港第一代通渠師傅,他指,傳統通渠慣用英國渠藤,現在則多了用高壓通渠水機。儘管通渠科技進步了不少,高壓水機能有效解決大部分淤塞問題,但一些渠道淤塞難題還是需要像棠叔一樣經驗老到的通渠師傅處理。雖然他不用高壓水機,不過向來勇於嘗試的他其實並非排斥科技,他笑言:「我年紀大啦,日落斜陽啦。」如果有客人需要高壓水機通渠,他便會「搭通天地線」,轉介給其他有高壓水機的拍檔或徒弟跟進。他指:「幫到個客解決問題,互相都得到利益,都冇咩所謂啦,何樂而不為?」

通渠廣告忽然藝術?

通渠和時下的自由工作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做多少,賺多少。棠叔最初決定轉行做通渠後,迅速印了一堆廣告卡片,空餘時間便「洗樓」式投入各家各戶的信箱,後來看到卡片被人丟了一地,便改為印廣告貼紙,雖然成本貴多了,但成效相對提升。直到一次,他在新蒲崗啟德明渠附近看到一些跌打師傅、藥油商人在擋土牆上寫廣告,啟發他開始到處留下「墨寶」,正式開啟了塗鴉廣告之路。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料到,一寫,便是幾十年了。他從 20 幾歲寫到 70 幾歲,也從街頭小巷寫到香港人的回憶裡去了。

隨著不同訪問報道,明星紛紛穿起「渠王 T-shirt」,掀起一陣「渠王熱」,棠叔的知名度跟著水漲船高,也開始有人留意到其藝術價值。對於「通渠廣告」忽然成了「塗鴉藝術」,棠叔自言不敢當,不過有人欣賞自己,總歸是高興的。為人認真負責的棠叔指,如果寫字是為了別人觀賞的話,他會有壓力,因此寫字前會先描線稿;如果平時寫在牆身,純粹為了宣傳通渠生意的話,就不會考慮太多。

渠王字體,字如其人

棠叔沒有正式學過書法一道,只直覺喜歡寫字四平八穩、整整齊齊。棠叔的字如同他本人一樣,腳踏實地、認真、樸實,可謂「字如其人」。問及渠王字體的變化,棠叔分享初時寫字比較死板,後來每筆收尾加了一個小小的「翹嘴」,添了幾分生氣。他寫字慣用黑白兩色,會根據牆身顏色而決定塗鴉字色,至於近年才出現的粉紅色,則是為迎合女性顧客的口味而設計的,收穫不少好評。棠叔以往都是寫中文,開設渠王官方 Instagram 帳號後,去年左右才開始在通渠廣告加上英文 Instagram 帳號。棠叔沒學過英文,他笑言寫英文字對他來說像搬字過紙一樣。

棠叔在街邊寫字,時有路人圍觀,有人欣賞,自然也有人批評。雖然他寫字多選在能夠引人注目但又盡量不影響別人的位置,但也遇過好事者投訴他影響市容,那時候他也只好自認倒楣。寫字時聚集了太多人圍觀,他也會擔心過於張揚,棠叔笑指,因為塗鴉變得更出名後,也多了人找他通渠。

一代渠王也通不了的兩代代溝

棠叔如此受歡迎,不知道家人又是甚麼反應呢?說到子女,棠叔顯得有些意興闌珊,坦言和子女有些代溝,雖然兩代人存在溝通問題,但始終是一家人:「有人鍾意我啲字,佢地都開心嘅。」棠叔 4 個子女都在國外生活,對於移民國外與子女團聚,他表示暫無計劃,需要再三考慮,但若真計劃移民,他首選澳洲,主要因為當地天氣較宜人。

自言有「工作癮」的棠叔坦言未有退休打算,順其自然便好:「我做得嘅,我都會做嘅,身體支持唔到嘅話,我想做都唔得啦。」他表示自己總是停不下來,而且人有工作也比較容易打發時間。

雜誌推介

第五波疫情徹底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迫使人漫無止境地困在家中,差點忘記香港曾經是個不夜天,街上的人愈夜愈精神,愈夜愈熱鬧。當疫情稍退,重回街上時,我們可以再度欣賞到香港街頭的美麗景緻,這景緻由許多不同部件組成,而街頭塗鴉就是一種。渠王的廣告塗鴉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例,甚至可能已把他的電話背了起來。本期「香港文摘」的封面人物是從事渠王工作多年的嚴照棠,一同發掘他多年來在街上為自己寫塗鴉廣告的心路歷程。

在家的時間多了,也會相對用多了時間了解家人和改善家庭關係,但假如家中的父母與子女並不是真正的親屬,而只是暫時性質呢?寄養家長盧氏夫婦為大家帶來對於家庭的更多想像,並為讀者提供與子女相處的獨門秘笈。

「香港文摘」第七期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