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學習歷史,亦要認識「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A+A-
1930 年代,上海的年輕工人們觀看抗日戰爭期間的照片。 圖片來源: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是一部適合廣大讀者的學術著作,此書集合了作者毛升博士對於十部中國近代史的學術研究評論。書中每一個章節都是一篇深入剖析,內容涵蓋政治外交史、邊疆史、社會史及文化史。這十個章節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會補足、甚至挑戰社會上對於中國近代史的主流論述,呈現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觀景。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書封。

此書的文章可以分為三種類別:第一類文章評述以西方角度探索的東亞史,例如從美國語境中以「局外人」身份審視的中國研究,梳理史學中從西方中心、過渡到中國中心、再到批判中國中心的演變。第二類文章分析如何用其他視角重新研究歷史,就如書中所寫,從邊緣看歷史,往往與站在中心看到的風景大相逕庭。

例如在第二篇寫道,中國近代史經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常見的主題包括戰敗、苦難、喪權辱國等等。但該章節所評論的著作,雷勤風著的「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的新笑史」,則提供了一個全新角度去審視清末民初的「悲劇世界」,以笑為中心,探討幽默如何促進中國的媒體和文化發展,同時以笑話擴闊了社會言論空間。

第三類文章指出說明研究中國歷史時,國族主義與中國中心觀所帶來的局限。書中指出,中國學者在研究近代史時,難免會戴上國族主義的有色眼鏡。例如研究日本侵華期間的社會史,在國族主義視角下,淪陷時期的中國城市總被描述成滿目瘡痍、百姓淒苦、經濟凋萎。但透過評論巫仁恕著的「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作者發現江南名城蘇州在「漢奸」汪精衛政權下曾經出現「茶煙飯旅」四館林立的繁華榮景。這些案例都有助擺脫簡單化的敘事模式,認清歷史中模糊曖昧之處。

學習歷史,可以讓人們了解過去;而認識歷史不止一種寫法,讀者會明白到歷史並非一成不變的客觀存在,而是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探討、理解、感受、甚至重新演繹。承認中國歷史的多樣性,是一份對過去的尊重,亦每一個教授歷史、學習歷史的人應有的態度。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