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狗:鮮為人知的緬甸琥珀研究黑秘密

A+A-
中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在緬甸發現 9,900 萬年前的琥珀,其中包含一段恐龍尾巴,估計長約 18.5 厘米。 圖片來源:Feature China/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文:小肥波

埋藏在琥珀中的動植物化石,記錄了恐龍時代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其中一個琥珀盛產地正是亞洲的緬甸。

過去,我在其他媒體中也有寫過不少緬甸琥珀的研究,很多時都由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領導,他的團隊在過去數年,已在這些琥珀發現蝸牛、幼蛇、蛙類、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鳥爪等。

現時大部分緬甸出產的琥珀,均來自北部胡康河谷。該地產出的琥珀多數藏有白堊紀的動植物,是全球考古的重要來源。然而,該地被克欽獨立軍所控制,琥珀的開採與販賣均不受政府規管;而買家通常來自中國,並將之製成珠寶。

最新刊於「自然」旗下的「通訊生物」報告明言,正在蓬勃發展的緬甸琥珀研究,是緬甸持續發生暴力衝突、捲入政治動蕩的直接結果。有專家甚至在 Twitter 形容是次報告,是「今年要閱讀的其中一分最重要的古生物學論文」。

自 2019 年以來,已有媒體報道,利潤豐厚的琥珀貿易正在加劇緬甸的衝突,這對希望研究當中化石的古生物學家來說,是一個「道德地雷陣」。事實上從 2015 年起,緬甸官方已禁止出口化石材料,但由於琥珀可以合法出口,當中所含的化石屬於合法的灰色地帶。

在是次報告中,團隊仔細審查了過去 30 年來,發表近 1,000 篇關於緬甸琥珀化石的科學論文,發現自 2014 年起,論文的激增與當時該國發生的重大政治、法律和經濟事件密切相關。

有古生物學家向「科學」表示對研究結果有所質疑,認為緬甸琥珀化石研究的急增,僅僅反映了學術興趣的增長。不過,研究團隊認為,關於保存在琥珀的化石論文數量飆升,與該國的暴力衝突和國家法律的執行「嚴重不足」有明確關係,而外國古生物學家是其中一批既得利益者。

參與撰寫是次報告的德國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古生物學家 Emma Dunne 在 Twitter 指出,緬甸琥珀問題,是法律漏洞如何繼續被利用的最明顯例子,這導致不道德的研究和排斥當地研究人員。

分析發現,從緬甸邊境走私到中國的琥珀在市場上出售,通常賣給私人收藏家和古生物學家,這意味著緬甸當地科學家完全無機會研究這些化石。截至今年,還未有一分來自緬甸的報告,分析與研究緬甸琥珀中的化石!

團隊又指,自 2014 年以來,中國發表的緬甸琥珀化石論文比任何國家都多,而美國緊隨其後。這反映出從 2014 年起,緬甸琥珀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團隊形容這是種極端形式的降落傘科學,琥珀樣本不是從實地考察得來,而是通過商業途徑獲得,並且顯然不受與樣本相關的國家法律的相應監管。降落傘科學(parachute science)是指,富裕國家的研究人員在不讓當地科學家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研究,往往是黑暗殖民歷史遺留的問題,至今仍持續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出現,最終扭曲了人類對地球生命的看法。其他最近分析科學論文作者的研究,亦同樣揭示了降落傘科學在珊瑚礁研究和地球科學中的普遍程度。

儘管古生物學會已於 2020 年呼籲,科學期刊不要發表關於緬甸琥珀化石的論文,一些期刊亦已宣佈要求論文作者,應將相關化石保存在公開藏庫之中,提高其他學者重複研究的機會。這做法同時表明,研究已受到適當的法律盡職調查和道德實踐標準的約束。不過,遏制古生物學中不道德或非法研究行為的進展依然緩慢。

最新的報告發現,自 2020 年以來發表的 222 篇論文中,只有 2 篇詳細描述了其緬甸琥珀如何合法和合乎道德地獲得。

這次敲響的警鐘,到底會引起多少漣漪,又何以改變到考古學界,尤其中國學者的做法呢?畢竟世界已漫天烽火,為了研究而產生更多衝突、人命死傷,值得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科學狗這個名字,除了因為 in Science we trust 、香港人「做到隻狗」之外,更重要是「狗」的學習能力很高,對周遭都充滿好奇。社會的進步在於知識能夠有交流,而這種交流不應局限於學校。科學狗正正希望提供最新、最準確的科學資訊,促進理性的公共知識交流,令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