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而言,美國內戰不是內戰?
嚴格而言,美國內戰不是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戰(凱恩斯語)?美國獨立戰爭不是革命而是內戰,反而美國南北戰爭不是內戰?敍利亞衝突是一場「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二戰之後世界兵連禍結,所謂「長期和平」並不存生?哈佛歷史系教授 David Armitage 表示,以上說法都有根據。

歷史學家 David Armitage 於「內戰概念史」(Civil Wars: A History in Ideas)一書指出,「內戰」(civil war)語源出自拉丁文「bellum civile」,意指公民相伐,本身透露矛盾意味:「最廣泛、最危險、最突出的有組織人類暴行」發生在「象徵合作與和平的城邦」,難怪在當代「文明盛世」,內戰是最盛行的衝突模式。

內戰涵義相當曖昧,有時難以斷定,原因之一,在於定義眾多,有嚴有寬。例如根據主流史觀,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反英殖革命,但 1770 年代北美時人多視之為「內戰」,勝利一方則冠以革命之名,美化歷史;相反,若據嚴格定義,南北戰爭並非一場「兩方爭奪一個國家」的衝突,南方邦聯(Confederacy)但求獨立,無意干涉北方州份,乃至今日仍有人視南北戰爭為「州際戰爭」(War Between the States),而非一國之內的衝突,亦即不符合內戰的涵義,不過林肯堅稱衝突屬於內戰,又多次斥之為「叛亂」(Rebellion)。最終勝利一方書寫歷史,其他觀點只能撥入「另類歷史」。

敍利亞「微型世界大戰」? 圖片來源:路透社
敍利亞「微型世界大戰」?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內戰概念作為政治取態,往往權力定奪,正是撰史棘手的第二個原因。對當權一方而言,一旦標籤國內衝突為內戰,等於承認「叛方」處於對等地位,是為大忌。2011 年敍利亞衝突爆發至今,阿薩德政權堅拒承認內戰,將反叛勢力一概稱作「恐怖分子」,而反抗軍方面有說革命亦有指內戰,紅十字會則指敍利亞陷入「非國際性武裝衝突」(non-international armed conflict)--政府與武裝組織或武裝組織之間爆發的國內暴力衝突,受國際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約束,意思與內戰並無實質分別,純粹出於內戰一詞不含法律涵義,日內瓦公約及國際組織一般不用。

三來內戰未必完全源自內部,尤其在現代戰爭中,外國勢力多數參與者眾。例如克里米亞公投「脫烏入俄」後,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東部,不顧國際譴責割讓克里米亞,並支援當地親俄武裝組織與烏國政府開火,David Armitage 認為大部分國家會視之為俄國非法干預他國內政,不過,外國勢力支持內部叛軍,並未構成內戰。另一方面,不少所謂內部衝突涉及大量外國勢力,內戰一詞反而變得誤導。自 1989 年至今,絕大部分戰爭都是內戰,僅有 5% 屬於國際衝突,但隨全球關係日益緊密,2015 年 50 宗國內衝突之中,有 20 場演變成多國參戰,而今日敍利亞、也門等地的中東武裝衝突,參戰國家之多,已演變成一場「微型世界大戰」(mini world war)。恐怖組織更是無國界攻擊,觸發一場「全球內戰」(global civil war)。

有論者指,二戰之後 70 年以來,衝突只在一國之內發生,國家之間並無發生戰事,可稱之為「長期和平」(Long Peace)。David Armitage 對此說法表示質疑,畢竟以色列立國以來,至今捲入大大小小 14 場戰事;1980 年代伊拉克與伊朗爆發長達 7 年衝突;越南與柬埔寨由 1977 年起交戰足足 14 年;2008 年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遏止當地顏色革命趨勢;現時克什米爾地區衝突更牽涉中、印、巴三國。

凱撒橫渡盧比孔河,象徵羅馬內戰開始。
凱撒橫渡盧比孔河,象徵羅馬內戰開始。

事實上,由古希臘時代起,戰爭才是常態,和平只是假象。正如「伊里亞德」(Iliad)所示,古希臘人與外族爭戰千年,以戰養戰,古希臘碑文研究學者 A. G. Woodhead 更指希臘歷史多達 95% 時間陷入混亂狀態,而據美國古典學教授 Thomas Palaima 估算,公元前 5 世紀前後 4 代雅典人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男性參軍,單是與埃及一場 6 年戰爭就造成 8,000 名雅典男丁喪生,約佔五分一成年男性人口,而在且戰且休的伯羅奔尼撒戰役(Peloponnesian War),則至少有 3 萬名男性公民死於戰火。

乃至近代,英國歷史學家 A.J.P Taylor 曾言:自 1871 年後大國之間再無爆發戰爭,壯年者無一人知道戰爭的模樣(There had been no war between the Great Powers since 1871. No man in the prime of life knew what war was like.)。但事實是,1899 年至 1902 年間,有 42 萬人參與南非二次布爾戰爭(The Second Boer War),2 萬多名英軍陣亡;而所謂承平期間,西非阿散蒂(Ashanti)、中東阿富汗等殖民地亦爆發了連串戰事。戰爭史學家 Philip Bobbitt 認為,1914 年至 1990 年間的現代戰爭從未一勞永逸解決因衝突而受矚目的問題,「和平時期」不過是民族國家準備下一階段公開戰爭的前奏。

現時全球有 40 多宗大型武裝衝突,嚴格而言,除了喀什米爾地區牽涉印巴兩國,其餘都屬於內戰--不過正如上述,不少屬於「全球內戰」。敍利亞「內戰」承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遺害,受累於大國之間的代理權力鬥爭,似乎又呼應以戰養戰的永恆劫難。所有戰爭一樣,贏家只是未敗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