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監獄改造成豪華畫廊,留得住歷史嗎?

A+A-
改建後的 Am Tacheles 一帶。 圖片來源:John MACDOUGALL/AFP

位於奧地利的希特拉出生故居成為新納粹分子朝聖地,實在無辜,畢竟故居與其日後所作所為並無瓜葛。在真正留下大量納粹時代建築及記憶的柏林,如何處理這些「負罪」建築亦同樣棘手。市內的塔赫萊斯美術館(Kunsthaus Tacheles)於 1930 年代曾是納粹機關所在,現已再次改建成新商業及文化區 Am Tacheles 的中心,用途一改再改,爭議也隨之浮面。

從百貨店到無政府主義天堂,見證國家歷史之地

這座原本由猶太人擁有的豪華百貨店及​​購物商場,在 1907 至 08 年於柏林市中心米特區(Mitte)奧拉寧堡大街(Oranienburger Straße)與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ße)之間建成。好景不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瑪共和國經歷惡性通貨膨脹,令商場變成了電器陳列室。建築位於當時市內的猶太區,1930 年代落入納粹手中之後,部分地方被用於關押戰俘,往後再成為黨衛軍總部;大戰期間,建築大部分被炸成廢墟。

塔赫萊斯美術館舊貌;攝於 2011 年。 圖片來源:路透社

塔赫萊斯在戰後劃分於東柏林,即使當地興起蘇式建築熱潮卻依然無人問津,直至 1990 年 4 月 —— 即柏林圍牆倒下 5 個月後,東德政府才決定拆除該建築以建設高速公路。統一後,德國對納粹舊建築另有打算,希望改建以展現面向未來的活力,包括重新設計德國國會大廈和洪堡論壇。塔赫萊斯美術館亦因此誕生,成為 24 小時開放、藝術家佔據的無政府主義天堂。美術館以極低成本出租空間,現年 58 歲的荷蘭藝術家 Tim Roeloffs 於 1990 年到達柏林,遇上塔赫萊斯美術館。他回憶藝術家們會在美術館做各種瘋狂的事,例如晚間以廢棄俄式坦克打架作行為藝術、在地下室辦大型派對等。

是一次關乎歷史的改建,抑或純屬商業計劃?

牆上滿是塗鴉的美術館,最終為了新發展而於 2012 年結束,駐場藝術家被驅離。經開發商 PWR 花費 9 年整修及建設,場地化成 Am Tacheles 重新開放。「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指,建築師們希望在改造中,反映塔赫萊斯包括納粹時期的每個歷史階段,令建築藉著再次使用及改造,承載過去的黑暗事件,並轉化成救贖之地。

原址的剩餘部分受城市遺產當局保護,只可作文化用途,瑞士建築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 柏林負責人 Yasmin Kherad 指,他們已對整棟建築作全面測繪,記錄每一幅牆、每個門戶。然而,她表示很難識別塔赫萊斯上世紀 40 年代的元素,因為 90 年代的事物覆蓋了大部分內容。至於美術館時期的塗鴉,則有部分被保留下來並施以特殊清潔處理,成為當代攝影、藝術與文化博物館 Fotografiska Berlin 新址的一部分。Kherad 強調:「我們不想要像龐貝古城般過分仔細地展示一切。我們無法建回原來的樣子,那會顯得庸俗、像迪士尼。但同時,完全清除塗鴉也很奇怪。」

不過亦有人不滿這個豪華的 Am Tacheles 改建項目。整個發展項目除了 Fotografiska,也有不同房產,報道引述一名柏林居民意見指,當地人擔心這些起價 65.8 萬歐元的公寓,會淪為海外買家買來閒置的為投資品,將該地原本熱鬧、充滿活力的特質一掃而空。此外,相對於毫無規範可言的塔赫萊斯美術館,Fotografiska 是一個需要支付入場費的私人畫廊,並非免費社區資源。

新建築項目到底是一次關乎歷史的改建,抑或純屬商業計劃,實在見仁見智。Roeloffs 稱,塔赫萊斯原建築體現了柏林歷史,見證國家經濟低谷、納粹壓迫、暴力、戰爭及救贖。他形容「煥然一新」後的項目:「不再需要像我們這樣的人。藝廊要付入場費才能進入;曾經辦派對的地下室現在變成超市。它變得非常乾淨,與髒兮兮的東西對比鮮明,但乾淨的地方永遠不會有好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