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出生故居,怎改建好?

A+A-
希特拉出生故居。 圖片來源:JOE KLAMAR/AFP

1945 年 4 月 30 日,希特拉在德國柏林元首地堡(Führerbunker)自殺。蘇聯曾於 1947 年嘗試炸毀地堡,戰後 1949 至 1956 年又與東德拆除附近的帝國總理府Reich Chancellery)。1958 年,東德更徹底拆除整座建築群。拆毀象徵希特拉掌權及最後留駐之地,能避免成為後世新納粹分子的朝聖地。不過在奧地利,如何處理其出生房屋成為棘手問題。

1889 年,希特拉在奧德邊境城市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一幢樓高 3 層的黃色建築出生,在此過了幾個月。此樓業權原屬繼承自母親的 Gerlinde Pommer 女士,由政府每月支付 5,600 美元租用,惟後來因裝潢發生糾紛。2019 年,最高法院裁定政府應向 Pommer 賠償 81 萬歐元,以合法徵收希特拉出生故居。當年媒體指奧地利政府一直煩惱,應否將其夷為平地以防新納粹分子朝聖?但如此又可能招來批評,指國家試圖抹去歷史。

同年,內政部最終表示會將故居改成警局,稱此舉表明這座建築永遠不會用來紀念納粹主義。改建工程預計於 2025 年完成,內設人權培訓中心,警方將在翌年搬入。地方政府則在上週一提出警察培訓等具體計劃,但問題隨之出現。反對計劃的奧地利電影製片人 Günter Schwaiger 指,希特勒本人生前正正希望由當地官員使用這座房屋。

計劃正合已故獨裁者之意?

Schwaiger 執導的紀錄片「誰怕布勞瑙」(Who’s afraid of Braunau)揭示,1939 年 5 月 10 日當地報章有文章指出,希特拉希望將其誕生之處改造成地區當局辦公室。Schwaiger 認為,改成警局正符合獨裁者設想的行政用途,呼籲政府重新考慮。

當局的改建計劃將於今年 10 月 2 日動工,工程本身也引起爭議。生於布勞瑙的大屠殺倖存者、美國律師 Cary Lowe 指岀,為防此樓成為新納粹分子集會地,「該鎮在屋前立了一座來自毛特豪森-古森集中營(Das Konzentrationslager Mauthausen)採石場的花崗岩紀念碑,上面刻有法西斯主義受害者的信息」。石碑立於 1989 年,即希特拉誕生百年之際,碑上寫著:「為了和平、自由和民主。永遠不再有法西斯主義。紀念數百萬死者。」Lowe 擔心:「如果政府實施警局方案,包括搬遷反法西斯紀念碑,只會壓抑這個地方的歷史、淡化發生過的悲劇。」

虛無縹緲的象徵意義

警局計劃亦未能獲得廣泛民眾支持。民調公司 Market Institut 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傾向該建築由集中探討納粹主義、紀念歷史、反法西斯主義或提倡和平的機構入駐,同意由執法部門使用的只佔 6%。但參與決定用途的奧地利共和國納粹主義受害者國家基金秘書長 Hannah Lessing 質疑:「希特拉只在那裡住過兩個月,為何它如此特別?」她又認為,該國已在多個層面、組織和博物館探討希特拉。她本人傾向該樓用於幫助難民,但若改作警局,警察也可從歷史吸取教訓,所以她同意相關項目。

當地岀身的退休歷史學家 Andreas Maislinger 則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法是讓故居成為「責任之家」(House of Responsibility),用於紀念及解決當代衝突。「目前為止,布勞瑙只因一件事而知名 —— 希特拉。這計劃將重塑整個城鎮。」該幢建築僅是獨裁者嬰兒時期非常短暫的生活場所,與日後種族清洗、發動戰爭的決定沾不上關係,卻始終有象徵意義,更一直吸引世界各地納粹同情者前往。如何處理這種虛無縹緲的象徵,才是困擾該鎮 1.6 萬居民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