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年前,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在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自治區城市畢爾包(Bilbao)開幕,掃走沒落工業區的陰霾,其外觀、感覺、氣味自始變得截然不同。
畢爾包市長 Juan Mari Aburto 回憶起童年及少年時的城市面貌,形容:「當時,這是一個灰暗得多的城市,市中心的鋼鐵廠及造船廠,排放的煙霧污染了天空。我記得有一個骯髒得恐怖的河口,不但是因為工業活動,還有不合規格的下水道,水中散發出來的氣味令人難受。」
1983 年的大洪水曾對當地造成極大破壞,往後是多年的經濟動盪,加上巴斯克分離主義組織埃塔(ETA)的恐襲,該市重工業行業再難以生存。因此,巴斯克政府開始著手一個大型項目改造這座城市,其中包括一項耗資 10 億歐元、修復被污染河口的計劃,及建設新的地鐵網絡。
1991 年,巴斯克政府及地區當局與非牟利藝術組織古根漢基金會(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達成協議,建造一座由美國解構主義建築師 Frank Gehry 設計的美術館,收藏古根漢一些著名藝術收藏品。
然而,項目對於當時正待復甦的畢爾包而言,似乎過於奢侈。美術館館長 Juan Ignacio Vidarte 說:「使用文化作為變革元素的理念,在當時並不那麼易理解,這有點像做夢。」其時有反對聲音認為,資金應用作支援有困難的企業,或用於醫療保健和基礎設施。巴斯克文化界也深感不安,他們視古根漢為「帝國主義干預」及對巴斯克本土文化的冒犯。
古根漢美術館的所在地,在 30 多年前是舊港口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只有荒廢的工業貨倉及起重機。Vidarte 說:「這區域不是市區,即使它非常靠近市中心,但也無法通行。我認為 Gehry 對這座建築最偉大的概念之一,就是這意味著重新開始城市化進程,更定義美術館隨後的功能 —— 讓博物館成為城市及河口之間的聯繫。」
古根漢美術館開幕前幾個月,就已舉辦普立茲克建築獎。在 1997 年 10 月舉行開幕式時,更成為 CNN 的晚間頭條新聞。25 年過去,美術館自開業以來吸引近 2,500 萬遊客,為巴斯克地區帶來約 65 億歐元的收入。時至今日,工業項目集中在城市的郊區,旅遊業現在佔城市 GDP 的 6.5%,有別於以往只有出差或探親才會到畢爾包。
城市的轉變,可否簡單歸因於「古根漢效應」?市長認為:「我們不能將畢爾包的轉型如此簡化,古根漢是這種轉變的引擎,而我們具備非常重要的元素。」這是機構間長期合作及投資的成果。Vidarte 亦指出:「這個項目是大計劃中的一部分,它依循那個計劃,並不是獨立發生,也不是一時興起。」
經營河口旅遊公司 Bilboats 的 Roberto Gómez 說:「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工廠噴出黑煙,附近的女人會喊,『關窗!關窗!』因為塵垢到處都是,我得了哮喘。這裡的一切都是工業化,直到 1980 年代末都是如此。那時的天空是棕色的,河口也是如此。但很多工作都依靠河流,現在那裡又恢復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