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自以為是」的 Netflix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疫症大流行至今,一波未平一波又爆,留在家中無所事事,自然投靠 Netflix 追劇尋求慰藉。但實不相瞞,作為一個看日劇已經廿多年的 80 後,我向來對這平台嗤之以鼻。因為它購得的舊劇甚少,至於其自家製日劇,真沒多少套看得下去。

「火花」好是好,但香港沒「諧星」如此專門的行業,難以體會那份憧憬和辛酸。其他的不是卡士太弱,只有些沒甚知名度的新人,吸引力有限,就是像蜷川實花執導的那套「東京星夢」,星光熠熠但言之無物,只有她慣用的大紅大紫華麗風格。當然,「全裸監督」兼具話題性、知名度和好演技,主要人物性格鮮明,大膽奔放的拍攝手法,但後半劇情愈發失控,夏威夷取景那段更是胡鬧,實在可惜。

每次一劇告終,Netflix 便會根據用戶數據,自動彈出連結推介另一部劇,反而容易打斷觀眾追劇的興致;圖為 Netflix 截圖。

但更令我不滿的,是 Netflix 那個自動推薦的功能。每次一劇告終,當我還在音樂中沉醉於餘韻,它就會彈出個連結來,稍一不慎就會主動跳轉,切掉了 End Roll,破壞了結局。而往往那個所謂的「推薦」,亦不見得有多令我稱心滿意。無非就是同類型、同演員,甚至只是同地區的節目。這實在有夠自以為是。

誰說我今天追完 Doctor X,看了十幾個小時大門未知子如何一次又一次「不會失敗」後,就一定會再想看醫療劇?又是誰說我看過歡樂得不像政治劇的「民王」之後,不會想看變態又厭世的「愛之剝脫」?Netflix 憑甚麼來揣摩我的心意?

我明白的,Netlfix 憑的是「大數據」。在這個科技行先的 21 世紀,多麼振振有聲的三個字。這樣一種先進技術,從我的觀看紀錄,甚至停留在一段預告有多久,分析出我傾向愛看哪些類型,甚至猜到我會因為哪種風格的劇照而選擇收看。但很可惜,正如大數據尚未能打敗武肺,大數據亦未能捉摸到複雜的人心。

人的行動確是有模式,但心情有起有落,世事更是變幻無常。或許我平日鍾情追兇救人的痛快劇情,最討厭虛假造作的愛情故事。但誰知道我今天失戀了,所以一口氣看完「金秘書為何這樣」,只為發個好夢逃離現實。

就正如 6 個月前沒人知道,我們竟會被困家中無處可去,只能邊厭棄香港地區的 Netflix 片庫不齊,邊在介面從上到下由左至右都按一遍,看預告也能樂一天。

後記:聽說 Netflix 已經可以關掉自動播放功能。不過,看來僅為網頁版可用。對於我這個堅持要用電視機看電視劇的人來說,煩惱依然存在,似乎要直到永遠。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傳播系畢業。進電視台只做了三個月,記者一做就十年多。偶爾也是編輯,偶爾兼任翻譯,有時候還要搞公關。賺錢的都是副業,追劇那才是正職。喜歡「Love Generation」多於「Long Vacation」。老在西門町被當成日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