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卓慧思請辭後:民主的混亂和穩定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文:貝立棠
旅居倫敦的博士生

過去一星期,英國和中國都發生不得了的大事件,先是英國首相卓慧思上任 45 天後閃電請辭,然後是中共二十大閉幕會公佈中央委員會名單,李克強、汪洋皆不在名單當中,象徵「習派」大勝。兩單事件都提醒了我自己 —— 我們都身處一個大時代之中。

或者要偽裝出「多角度思考」,從前在香港教書,我遇到的不少學生都會把民主自由和穩定放在對立面。論點大概是民主制度下,政府每數年就改選一次,政權交替頻繁,難以落實長期政策規劃,新政府上台後很容易就推翻舊政,然後選舉期間,不同政治勢力又會互相攻訐,社會一片混亂。

英國體制當然並不完美,每日打開英國新聞就會看到,6 年間換了 5 任首相,百物騰貴,罷工連連,青年感覺不了希望,很多地區的民生治安也強差人意。當一個執政黨在民調落後在野黨 24%,這個政府已經難以有甚麼政治動能,更難說服民眾,自己是代表人民的政府。

上述種種筆戰、罵戰、論戰、選戰,就是民主、自由、多元造成的「混亂」。不過在這片「混亂」當中,又好像隱約窺看到一種規律,人們依然可以抓緊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有時候走上街頭,見到維多利亞時期留下來的樓房,會想像當時的人,也走過腳下那條街道,過著跟自己類似的生活。

1832 年的改革法令被視為英國民主化的里程碑,大幅擴展下議院選民基礎。然後由 1850 年到 1920 年代,英國急速走向民主化,變成今天的模樣。由 1832 年起的近 200 年,英國政壇經歷無數鬧劇。由 1922 年到 1924 年,大蕭條期間的英國,沒有一位首相做超過一年。二戰前又出了一位向納粹主義屈服的張伯倫,二戰後又出了一位在蘇伊士運河失利的艾登。

不過無論政治如何混亂,英國人民還是這個樣子,再多麼嘈吵的國會,也可以「Keep Calm and Carry On」。不穩定地穩定,就是民主的美學。

在 1832 年,俄羅斯還是沙俄帝國一部分,當時皇帝名為尼古拉一世,在今天波蘭一帶屠殺了很多人,任內捲入克里米亞戰爭,最終慘敗。後來,俄羅斯經歷過 2 月革命、10 月革命、蘇聯解體,然後到普京專政。單是一個史太林就殺了 2,000 萬平民。在近日,有流亡海外的俄羅斯外交官表示,普京願意犧牲 2,000 萬士兵,而克里米亞又可能再一次成為戰場。

這樣的循環在很多國度重複發生,但願大家在歷史的漩渦中能獨善其身。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