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共438篇|

在英國學府,西方全人教育的初體驗

在這個學期,我要帶兩個課程的導修課。我工作的部門是「人文與科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Science),學生會在 3 年時間裡,經歷極度跨學科的訓練。他們會按興趣,選擇文化、社會、科學與工程,以及衛生與自然等其中一條路徑。可是,在第 1 年和第 3 年,他們都要學習一些跨領域的必修課,以走出既有學科的思維局限。

書店們:食花生

沒有比「食花生」更適合做今期的主題了。我們活在一個「食花生」的世界裡,英國政壇的動盪、文壇恩怨,對我們中間大部分沒涉事的人來說,都只是花生。「花生」沒有營養,但我們都樂此不疲,而「食花生」也意味著在無力感底下排遣鬱結的方法。泰山崩於前也好,食花生者,著實不用太認真,可是如果與我們攸關,就不要「食花生」了。

為何全球愈來愈多人近視?

全球近視人口愈趨上升和變得年輕。自 1980 年代後期至今,新加坡年輕人近視率已高達約 80%;美國的成人近視率由 1971 年的 25% 上升至約 40%;南韓、台灣和中國的青少年近視率更介乎 84% 至 97%。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而愈早近視,日後愈可能患上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近視黃斑病變等嚴重眼疾。

【Soul Monday】以單車取代校巴,孩子更健康快樂

每逢星期三,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居民都會走到窗前或門前,觀看約 170 個踏單車經過的孩子。穿著黃色安全背心的體育老師 Sam Balto 從早上 8 點 10 分左右,就會帶領孩子們用單車通勤上學。以單車取代校巴近半年來已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上學方式,社區亦非常歡迎,因能減少交通擠塞和污染,還促進體育活動與社區發展。

唐明:「少年」和「中國」的奇葩組合

由這些拍片的學生,蒙著口鼻大聲吶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當然是令人目瞪口呆,沒有獨立和自由,少年,以及所有人,如何富、如何強呢?如果片中服從口罩令也能算是一種「智」的話,這個國家發生一切反智的統治現象,當然也毫不意外。

子女多少歲才應有智能電話?

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幾乎已成為兒童的必需品。但作為父母仍是會覺得兩難:讓孩子像別人一樣擁有電話方便聯絡、吸收各種資訊,還是趁年幼時先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免受負面資訊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父母應在何時為子女提供智能電話。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課室暗角:韓國教師遭遇的騷擾、羞辱與暴力

韓媒近日廣泛報道,忠清南道一名中學男生在上課期間,躺在面朝黑板講解的女老師身後,以手機從下而上偷拍對方,部分學生還在訕笑,女老師則無視一切,繼續授課。相關影片在網上瘋傳,隨即引起全國嘩然,直指課堂秩序混亂失控、難以相信此事是在韓國發生。但多項調查顯示,學生侵犯教權或妨礙教學的事件持續增加,令教師身心受到威脅甚至傷害。

唐明:狀元學生不去當醫生,難道都去當官嗎?

譬如明末的李自成,眾所周知他是一個驛站的頭目,身份大約是今日一所郵局局長,結果由於朝廷縮減公務員職位,起初減薪,後來索性停薪,於是他加入了造反的叛軍。諷刺的是,他這個中下層公務員的職位,其實是問同鄉借錢買來的,收不到薪水,還不起債,就只好如此囉。如果李自成生存的社會,允許他把郵局經營成一個方便當地的送貨服務公司,甚至是一個小型的美團,後來的大劫難還會發生嗎?但李自成這樣的角色,與明朝這樣的專制社會,顯然是天生一對,注定的。

英國的植物學家正在消失

美國植物學家 Elisabeth Schussler 和 James Wandersee,在 1998 年創造了「植物盲」(plant blindness)此術語,是指「無法看見或注意到身處環境中的植物」。儘管植物對全球氣候及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最近一些研究卻顯示,人們普遍接觸、認識的植物正減少,「自然素養」(nature literacy)愈趨貧乏;在英國,植物學更逐漸從大學課程中消失。

想提升語文能力?閱讀小說,而不是非小說

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經常閱讀,最明顯的好處是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最近一項針對休閒閱讀的研究,從學齡前兒童到大學生身上證實了此說法,且發現閱讀帶來的更多優勢。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似乎毋庸置疑,但研究還顯示了令人意外的結果:人們閱讀甚麼更為關鍵。

茶里:香港及台灣的神奇校規

我們都知道,校規的重點根本不在於內容,而是學校要透過校規來訓練學生的服從性,以便日後有一群「溫馴乖巧」的齒輪可用。所以像是「髮圈只能用某幾款顏色」、「襪子不能穿黑色」等規矩,雖然仔細一想有點莫名其妙,但也無傷大雅,大家從小都在乖乖遵守著。

疫情與經濟危機:高等教育泡沫爆破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過去不斷膨脹,多間學府升格為大學。然而,在少子化和移民潮雙重夾擊之下,今屆文憑試考生數字再創新低,在 41,196 名日校考生當中,有 17,269 名學生考獲「3322+2」的最低門檻成績,數字遠低於專上院校的 2.3 萬個學士學額。在美國和英國等眾多發達國家,近年均面臨高等教育泡沫爆破的危機,這些案例或可讓香港借鏡。

隱性課程:校規的社教化和規訓作用

相信很多讀者在中學時期都有過犯校規、被老師「捉儀容」,大家當時又有沒有想過要推翻校規?7 月 19 日,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男生林澤駿就在社交媒體表示,已向平機會投訴學校不允許男同學留長髮,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稱投訴獲接納,希望藉此推動學校廢除男生「髮禁」。現時亦已有不少教育社會學研究,分析校規對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作用。

【書展系列】焚書時代,衍生出「真防火」書

上月,美國筆會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年度晚會,頒發今年的文學服務獎予小說家 Zadie Smith,表揚其作品對不同種族與階層的人文關懷;並向發起佛羅里達州學生遊行,抗議佛州通過「不要說同性戀」法案的高中生 Jack Petocz 頒發言論自由勇氣獎。席間還播放了一段震撼影片,暢銷書「侍女的故事」作者 Margaret Atwood 在鏡頭下竟焚燒起這本被全美國校園打壓的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