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中國擁抱核電 無懼「核災日月」一課

A+A-
劇集「核災日月」劇照。

Netflix 日劇「核災日月」重現 2011 福島核災,令人反思核電雖獲不少國家標榜為潔淨能源或零碳能源,但一次核爆意外,卻足以危及國民安全和政治體制的穩定,如何達致平衡仍值得反思。

彭博 2021 年曾報道,中國計劃在未來 15 年,擬耗資 4,400 億美元建立 150 座核電反應堆,數目比全世界過去 35 年建造的還更多,勢必成為核電大國。截至去年 4 月,中國就再批准建造 6 座新反應堆,此外還有 54 座在運行、19 座在建的反應堆。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核電廠更「年青」,平均機齡只有 10 年,當中 80% 核電在 10 年以下;相比之下,美國 92 座反應堆的平均年齡為 40 歲以上,在世界上排名第 3。在全球範圍內,世界上 3 分 2 的運營工廠已超過 30 年

不過,現時中國核能對當前電力燃料結構的貢獻,仍然微乎其微。截至 2022 年 11 月,中國總裝機容量為 2,510 吉瓦,其中煤炭佔 44%,水力佔 16.3%,太陽能佔 14.7%,風能佔 13.9%,天然氣佔 4.5%,其他燃料佔 18.4%。核能僅佔國內總裝機容量的 2.2%,是所有能源中最少。中國預計到 2035 年,其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 150 吉瓦,佔國內需求的 10%。

值得關心的是,中國需要多少核能,多長時間,才能使核電取代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

數字上是這樣的:中國去年新增核電裝機 6GW,煤炭裝機淨增 46GW。燃煤廠的平均年齡僅為 14 歲。如果不考慮計劃上線的新 200GW,這意味著中國大部分燃煤電廠在退役前,至少還能再運行 20 年。

至於核電站建設時間長,以「中國速度」來平均建造時間為 6 年,最近的反應堆需要長達 8 年才能完成(世界平均水平為 9.2 年)。

這樣看來,中國以核代煤,似乎仍是遙遙無期。

最後岔開話題提提香港,地理上被多間核電廠包圍,香港半徑 200 公里範圍左右會有 6 間核電廠,運行中和籌建中的機組分別位處大亞灣、嶺澳、陸豐、陽江、台山、海豐、揭陽、韶關、肇慶,意味著一旦發生核災難,基本上難以獨善其身。

地理上既然沒有選擇,香港要做到碳中和,似乎最終還是會依賴核電。不過除了安全問題較值得關心,如何致「零碳」也惹起外界疑問。

現在將軍澳第 137 區擬新電力設施連內地核電機組,連接內地核電廠的機組設施,環境局已解話稱,設施不會發生核爆,但值得關心的是,如何保證輸入的確是「零碳能源」?到底電力會從「雜電成軍」的電網取電,抑或是像大亞灣「專廠專線」方式購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