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浪費,超恐怖的漁業

A+A-
2 月 3 日,法國拉羅謝爾對出 300 公里的比斯開灣中,出現覆蓋上千平方米海面的死魚。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 2 月,法國海岸一艘荷蘭拖網漁船釋出 10 萬條死魚,鋪滿數千平方米海面。船主聲稱是由於拖網出現漏洞,環保組織則指責船主故意傾倒廢棄物。無論如何,如此景象只屬冰山一角,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9 年至少有 23 萬噸廢棄魚被釋於歐盟水域,其中 92% 與拖網捕撈有關,而此數字只反映全球漁業浪費的一小部分。

浪費,從捕魚已經開始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從海洋、湖泊和養魚場收穫的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中,35% 供人們食用前已作廢。預計至 2050 年,全球魚類消費率將較目前上升一倍,監管機構雖愈來愈關注漁業浪費情況,但由於漁業運作向來缺乏透明度,難以搜集完整數據並制訂相應措施。

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食物浪費的高級主任 Pete Pearson 表示,人們消費的所有魚類中,近一半是從海上捕撈,其數量之多,足以讓人們承受一定程度的耗損。除了全球 34% 的海產被過度捕撈,兼捕(無意捕獲者多出所需)的情況也日益嚴重。現時全球每年約有 10% 的野生魚被丟棄,相當於 860 萬噸動物,正是由不精確的漁具,和允許漁民丟棄非目標物種的政策所致。

卑詩大學海洋和漁業經濟學教授 Rashid Sumaila 還提出一經濟原因。研究表明,儘管漁業補貼歷來是資助規模較小的漁民,但如今每年 354 億美元的補貼中,80% 用於包括巨型拖網漁船在內的工業船隊,他們擁有出公海作過度捕撈的設備,能造成達工業規模的廢棄物。還有非法及未申報捕撈活動中的兼捕,也可能為全球帶來更多魚類浪費。

對全球 30 億以魚為主食的人口來說,這意味著主要營養來源流失。人們一直強調提高糧食生產以養活不斷膨脹的人口,而減少損失和浪費,正是增加糧食供應的重要途徑。約翰霍普金斯宜居未來中心的高級研究員 Dave Love 指,雖然現時一半以上的魚類供應出自受控水產養殖系統,能填補野生捕撈期間造成的浪費,但養魚場亦正因病毒等危機影響供應。

海面上被棄置的死魚。 圖片來源:路透社

魚已上岸,浪費不斷

即使漁獲上岸,仍然會有浪費的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球有 27% 的漁獲因遺失,或各地的不同因素而被浪費。一項研究顯示,西非的加納、布基納法索和多哥,有 65% 漁獲在漫長的物流過程中,因處理不善及漁船缺乏儲存和冷凍設施等而腐壞。

而北美、大洋洲和歐洲的高收入國家,魚類在分銷後遭浪費的情況冠絕全球。Pearson 認為,美國的零售商多優先出售高價大型鮮魚,但由於牠們很快變質,人們已習慣店內有 10% 至 30% 損耗,並引發連鎖反應,提高消費者在家中浪費海鮮的機會。其研究表明,美國約 16% 的海鮮浪費由零售商造成,多達 63% 是由於消費者將未食用的魚丟棄。

終極的解決方案

要減低魚類在供應鏈中的損耗,專家建議應從改善低收入國家的冷鏈技術入手,即在冷藏生產、儲存到物流的一系列過程中,嚴格控制海產品質,並運用太陽能乾燥帳篷等方法,降低魚類的水分含量以延長保鮮期;同時加強漁民及加工商對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培訓。

另一方面,Pearson 和 Love 鼓勵消費者多選擇冷凍魚,減少供應商對新鮮魚的需求,從而減低零售及食用期間造成的浪費。亦有專家建議人們可養成更多樣的口味,如食用魚片或其他海產;並物盡其用,減少浪費,包括現行以魚頭、魚鰭和魚骨製成肥料和飼料;甚至研究更創新的用途,例如將魚皮應用於治療燒傷,或以甲殻類動物製作可被生物分解的包裝。

惟 Pearson 提醒不應過於倚賴以上方案,除非魚類副產品能取代一定程度的魚類需求,否則這些方法只是廢物利用,並非從源頭上減廢。終極的解決方案,始終是由在海上作預防開始,包括讓漁民配備更精確的捕魚工具,並提倡鼓勵減廢的政策,如 Sumaila 強調的「良好補貼」,資助能促進野生種群的漁業:「我們應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有助人與大自然互相回饋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