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

|共176篇|

在印度,支持巴基斯坦板球隊也是罪

在印度,球迷支持愛隊隨時有可能被定罪。印度在 T20 板球世界盃首場比賽對陣巴基斯坦,來自北部城市烏代浦的教師 Nafeesa Attari 透過直播見證巴國以 10 分差贏得比賽,她在 WhatsApp 動態慶祝巴方獲勝,數天後即被警方逮捕及關押。比賽期間,亦有幾名像 Attari 的印度穆斯林因支持巴基斯坦隊而被捕或拘留,引起社會對當地言論自由受限的憂慮,觀察員更認為,此乃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針對國內穆斯林的最新武器。

監管網絡仇恨暴力,是否 Mission Impossible?

政府應追捕真正的肇事者,而不是強制社交媒體平台擔任言論自由的守門人。如果有人發布非法內容,警方應採取措施查明身份並進行逮捕。誹謗、煽動和欺詐都是明確的罪行,卻很少遭到起訴,因為指責科技公司,或審查每個人的言論似乎來得更容易。

採訪可惹殺身之禍:菲律賓記者的故事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罕有地頒授予新聞工作者,以表揚他們為「捍衛言論自由所作的努力」,其中得獎菲律賓獨立網媒 Rappler 創辦人雷薩(Maria Ressa),因堅持批評政府和打擊假新聞,以致官司纏身和持續受到政府威脅。事實上,雷薩遭遇只是冰山一角,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報告,菲律賓 19 年間有多達 87 位新聞工作者遇害,杜特爾特上台後,法外殺人問題更加猖獗。

專業「起底」:為企業找出求職者的社交「小號」

儀容端正、履歷漂亮、談吐得體,就連社交媒體的帳戶也「收拾乾淨」,為何仍會求職失敗,未能被心儀公司錄取?若招聘的是日本企業,這可能與你的「小號」有關。「起底」在香港剛成為刑事,日本卻盛行對應徵方「起底」,委託調查公司查找他們隱藏在各大平台的分身,以此作為重要的篩選準則。多位專家質疑,此舉非但侵犯人權,更有可能違法,長遠還會窒礙年青人的言論自由。

在亂流下閱讀:摩蘇爾書城唯一的書店

書本可以讓人增長知識,啟發思考,幫助人立身處世。在亂世之下,人們更需要閱讀以調整思緒,但閱讀卻可以變得十分奢侈。伊拉克摩蘇爾堪稱一代名城,是亞述古國的首府和知識重鎮。可是摩蘇爾近年飽受戰火推殘,2014 年一度被伊斯蘭國佔領,到 2017 年才被收復。摩蘇爾的古街納傑菲(Najafi)昔日是當地的文化中心,到今天就只剩下一間名為 Maktaba al-Sham 的書店。

愈是審查愈堪玩味 —— 浮世繪師歌川國芳

「機智且不可預測」是太田紀念美術館首席策展人渡邊晃,對日本 19 世紀一位別具天賦的浮世繪藝術家 —— 歌川國芳的形容。渡邊指他是非常幽默的人,且從不灰心,「即使其作品因江戶幕府的限制而不能再印刷販賣,或是當他被奉行所(地方管理機關)調查時,國芳也從未放棄」。他在畫作中幽默地將動物擬人化以避開審查,因此創造出別樣的風格,其筆下的貓浮世繪就最為人所熟知。

從地下到公演 —— 80 年代蘇聯搖滾

如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在「時代的孩子」所寫:「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想找個角落,聽一首歌?對不起,音樂也是政治的事務。80 年代蘇聯雖然對發展搖滾樂有所鬆綁,列寧格勒甚至有首個合法演出場所,但想要在蘇聯 Rock & Roll,仍得與 KGB 打交道、遵守限制。

鄭立:最近的社交媒體令我想起鐵甲威龍的 ED-209

連人類自己也不見得有足夠智慧,去判斷所有人類社會的事情,去分辨哪些言論有益或有害、哪些會增加仇恨,現在卻直接用人工智能去監控與封禁言論、處理「仇恨」,用機械邏輯去處理人類問題,這怎可能成事?所以它不單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更會製造新的問題,傷害無辜的人,製造額外傷害,就像 ED-209 一樣。

通過審查的北韓電影「平壤怪獸」

北韓第二代領袖金正日是一名電影迷,身兼導演、製片人、電影理論家等身份的他,希望國內所有電影都按照他屬意的意識形態製作;為了拍好北韓電影,金正日更在 1978 年綁架南韓著名女演員崔銀姬和導演申相玉。北韓電影自有一番嚴格審查,然而申相玉逃出北韓前最後一部電影、日後被部分西方人士解讀為抨擊「金日成挾持人民革命」的「平壤怪獸」(Pulgasari),1985 年竟能通過金正日法眼,順利上映。

毀於一旦前,阿富汗電影的最後一瞥

有阿富汗女導演日前發表公開信,警告塔利班將要禁絕任何藝術創作,阿富汗電影業行將消失,請求國際同業聲援。事實上,20 年前美國推翻塔利班政權後,阿富汗電影一度如雨後春筍,作品陸續躋身國際電影節,近月更有首部全阿富汗班底電影打入康城影展,方興未艾,如今卻似要戛然而止。

以歌聲倡議人權:越南 Lady Gaga 杜阮玫瑰

音樂可以感染人心,甚至改變世界。由約翰連儂、大衛寶兒,再到坂本龍一,世界各地都有音樂人深明歌曲的威力,試圖藉此推動社會革新。在極權國度,音樂人要表態則更需要勇氣。越南亦有一位被西方媒體稱為越版 Lady Gaga 的歌手,無懼打壓,堅持為人民發聲,一度淪為政治犯,最終逃奔美國,踏上流亡之路。她名為杜阮玫瑰。

「扭曲歷史」刑事化,只為保護真相,還是監管言論?

1980 年的光州事件,既是韓國民主抗爭路上關鍵一頁,也是死難者家屬以至國民的傷痛。今天韓國教科書都將這場血腥鎮壓事件稱為「光州民主化運動」,不過「紐約時報」報道,光州事件的定性,近日成為當地政壇爭論的對象。文在寅所屬的執政共同民主黨推動法案,將涉及光州事件的「虛假敘述」視為犯罪;保守派則批評總統,將審查制度及歷史用作政治武器。

新聞沙漠:失去可靠傳媒是怎樣的世界?

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紐西蘭「反起底法」的平衡世界

據「華爾街日報」在 7 月 5 日報道,由 Google、Facebook、Twitter 等科技巨企組成的「亞洲互聯網聯盟」(AIC),於 6 月去信香港政府,警告當局若繼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修訂(民間又稱「反起底法」),該聯盟憂慮或會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務,以免令員工墮入法網。誠言,有些西方民主國家都設有類似的「反起底法案」,關鍵是如何在資訊權與個人私隱間取得平衡。

採訪到最後:獨裁統治下的最後新聞工作者

新聞自由從不是理所當然,尤其是缺乏民主的第三世界。新聞工作者桑達拉姆(Anjan Sundaram)數年前推出著作 Bad News: Last Journalists in a Dictatorship,記錄了盧旺達獨裁者如何查封傳媒集團,殺害及拘捕無數新聞工作者,多人要到處匿藏或流亡海外,部分人委曲求全而充當官方喉舌,以致當地幾乎不存在獨立新聞報道。

【編輯之前】現代審查制的開端:15 世紀教廷

香港「蘋果日報」結業,成為第一所因香港新時代而倒閉的媒體機構,有評論認為事件遠超一家媒體被政治打壓的層次,憂慮未來香港的新聞審查只會更加猖獗。中歐大學媒體學家 Marius Dragomir 在 2019 年曾發表研究,爬梳專制國度下的出版審查史,現代資訊審查的歷史甚至來得比新聞報業來得更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