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之前】現代審查制的開端:15 世紀教廷

A+A-
兩名宗教人士正在焚燒遭教庭譴責的書籍,由 Jehan Georges Vibert 繪製。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香港「蘋果日報」結業,成為第一所因香港新時代而倒閉的媒體機構,有評論認為事件遠超一家媒體被政治打壓的層次,憂慮未來香港的新聞審查只會更加猖獗。中歐大學媒體學家 Marius Dragomir 在 2019 年曾發表研究,爬梳專制國度下的出版審查史,現代資訊審查的歷史甚至來得比新聞報業來得更悠遠。

資訊審查在古代帝國已經存在,例如中國秦朝的焚書坑儒。不過,Dragomir 指出訊息審查作為一套有系統的管治策略,要追溯到現代印刷工業的誕生。被喻為活字印刷術之父的古騰堡,出身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緬恩斯選侯國。約 1450 年,他開辦了第一所活字印刷廠,出版到今天依然舉世知名的「古騰堡聖經」。緬恩斯曾捲入教庭內部衝突,古騰堡本人一度被流放,但衝突平息後,緬恩斯依然是當時歐洲的印刷之都。

印刷術帶來資訊流通,亦為政權帶來威脅。據指到 1486 年,緬恩斯指定主教亨奈貝格(Berthold von Henneberg)頒佈法令,成立一個審查委員會管理宗教書籍,故此天主教廷可說是全球第一個採用現代審查制度的機關。Dragomir 認為,原因是當時活字印刷的文本多與宗教有關,教廷於是希望介入。約大半個世紀後,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Charles V)才把審查範圍拓展到一些世俗文本,例如當時社會流行的「論戰文集」(polemical texts)。

活字印刷術初期成本不菲,工廠一般只會出版書籍。17 世紀初期刊出版才在今天德國一帶出現,那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的審查體系已經十分成熟,而且散播到歐洲各地。英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都引入了審查制度。其中英格蘭的審查制度,就激發了歐洲第一場的反審查運動。到 1640 年代,清教徒革命一度廢除有關制度,1695 年,國會正式通過撤銷出版的審查活動;到 18 世紀,美國立國後的憲法就保障了出版自由。

不過在歐洲大陸,資訊審查卻伴隨專制君權延續下去。法蘭西王國設有皇家審查局,控制出版活動,惟印刷活動實在有利可圖,皇家審查局後來默許更多出版物流通市面,啟蒙時代的思想也在社會中散播,間接造成 1789 年法國大革命。1791 年法國憲法就像美國憲法一樣保障百姓的出版自由,不過到雅各賓專政,革命黨人又恢復審查制,意圖打擊政敵,而這套制度又被後來的拿破崙政府繼承。

直到 1848 年的民族之春,革命浪潮幾乎波及整個歐洲,普魯士、奧地利慢慢走向自由化,包括賦予民眾出版自由。到 19 世紀末,至少從憲法角度上,人民都享有言論和出版權利,初代審查制度也淡出歷史舞台。當然往後,一戰的民族主義、二戰的法西斯主義,乃至冷戰時期的共產主義,一度催生各種審查體制,人民亦以不同方式挑戰政府。

而 17 至 19 世紀,其實也是現代報業的萌芽期。早期記者仍要應付審查制度,當時業界又未發展出專業倫理,記者更像是為錢工作的「寫字員」,把一些新聞拼湊起來交予出版商。到 19 世紀,出版自由的概念普及,現代報業才開始成型,例如「編輯」(editor)一詞在當時才出現,世界三大通訊社:英國路透社、美國美聯社和法國法新社成立,傳媒亦慢慢成為民眾心中的「第四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