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年代有錢有辦法,去年 8 月拜登推出「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用銀彈政策推動氣候議程,一石擊起千重浪,一年過去,掉隊的是小型經濟體,加劇了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
為了能在未來產業發展成為贏家,全球大型經濟體正展開激烈競爭,紛紛提供巨額補貼,美國就為電池、太陽能設備和其他綠色技術的生產提供新的稅收減免,吸引大量資本湧入美國,去年吸引了全球約 22% 的外國直接投資。
競爭之大,美國連盟友也不放過,之前也寫過「氣候貿易戰中歐美為電動車鬩牆」一文提到美國如何霸氣外露,為了應對,歐盟也推出 RePowerEU 及一籃子綠色能源補貼計劃,日本已宣佈計劃借貸 1,500 億美元,為新一波綠色技術投資潮提供資金。
法案涵蓋很廣,影響其他國家最深的,主要包括超過 600 億美元用於加速清潔能源和交通技術發展的美國國內補貼,90 億美元用於家用電器電動化和節能改造的消費者家庭能源退稅計劃,用於解決方案的消費者稅收抵免例如屋頂太陽能、暖氣、空調和熱泵。
「華爾街日報」就報道,在這場競賽中,一些較小經濟體被拋離,當中有許多國家是靈活型經濟體,在過去幾十年的自由貿易中崛起,但在激進補貼政策盛行的新時代處於劣勢。
其中一個例子是印尼,雖然這個國家獲不少「聰明錢」押注,但仍陷入一個小困境。因為縱使印尼想利用豐富的鎳資源協助電池產業領先全球,但根據美國在「降低通脹法案」的規定,如果電動車電池中的礦物質,大部分並非來自美國自由貿易夥伴國家,就不能獲得補貼,而印尼就不是美國自由貿易夥伴國家之一。解決方案?Take side。
對缺乏競爭力的國家來說,其中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靠攏富裕貿易夥伴,借其產業政策補貼獲益。加拿大和墨西哥就是通過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這樣做,而印尼政府亦正在參與美國領銜的「印太經濟繁榮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以提升礦產品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