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共78篇|

倫敦已「開放數據」了,你的城市呢?

打工仔上班工作辛苦,也為交通所苦 —— 塞車、壞車,好不容易上到車,車廂又擠迫、無位坐,或者有位也不敢貿貿然坐,面對這種交通工具過分擠迫問題,在香港可能會認為服務已夠好,該默默接受「車廂就是逼」的現實,但英國就視之為大問題,倫敦交通局以開放數據訂立公共交通模式,以改善服務,並令數據有更實際的作用。

魔法迴旋:迴旋處的由來

1969 年,Blackmore 將英國彼德堡一個十字路口改建成迴旋處,當時的駕駛者不習慣在這種新的交匯處行車,有聞 Blackmore 曾站在新建的迴旋處旁,手執揚聲器教司機如何行車。車輛駛入迴旋處之際,或要停車讓路予迴旋處內的車,入迴旋處之後循順時針方向行駛,欲離開時就靠左駛出。在 Blackmore 改建路口之前,雖然已經有圓環形的道路,但並未有這些規矩。到了今天,迴旋處的行車規則,已經變成各國公認了。

風起了鐵路能源大趨勢

幾十年來,使用高污染性燃料已為地球帶來嚴重影響,不斷增加的人口及汽車量令情況進一步惡化。不過,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未來會有更多交通系統可以轉用清潔能源,而近年日漸成熟的風力發電鐵路系統,則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彌補這個空隙,為地球提供清潔的運輸服務。

陶傑:神話破滅

「十一黃金週」在中國開始引起網民的詛咒。

由廣州開車到深圳,明明全程高速公路只有 180 公里,塞車十小時。北京到天津只 80 公里,開車堵塞五小時。廣並市區到白雲機場約 30 公里,開了八小時。而香港到廣州二百公里出頭,開了十八個鐘頭。

人類文明之「交通」

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交通史。智人由洞穴散居到部落交流,進而聚居一地,城市演變為帝國,國與國之間征服擴張,乃至今日全球一體化,無不仰賴交通科技的進步,縮地有功。國家地理頻道「人類起源」(Origins: The Journey of Humankind)系列「移動時空」(The Road Ahead)精選幾個決定時刻,追述交通發展如何影響歷史進程。

發展「智能城市」有甚麼好處?

香港政府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再一次提及要發展「智慧城市」,聲稱將投放資源在創科行業,包括以九龍東作為試點,分享數據、加強人流和交通管理云云。九龍東的計劃第一階段諮詢才於 1 月結束,提及的以手機應用程式協助泊車、巴士到站時間預報等措施,只屬於低層次的基本措施。發展「智慧城市」,美國聖地牙哥便先行一步,大手筆安裝智能街燈。

破壞原意的中國式共享單車

在 1980 年,北京的單車出行比例高達 62.7%,但到 2000 年已下降至 38%,於 2014 年更低至 11.9%。天安門和單車,曾經是北京,甚至中國的標誌,不過在暴發的中國,踩單車已不能象徵身分,不開汽車便不能告訴人知「我已富起來」。然而,近期單車在中國各城市,又以另一種形式火熱起來,名為「共享單車」的潮流。

籌期妙法:累進交通罰單

在芬蘭,超速駕駛可以罰款 5 千元,也可以索價 50 萬元--不過絕非勒索。在相對均富的北歐社會,連罰單都奉行累進制,交通警截停超速司機後,會查照當事人的繳稅紀錄,據此估計收入,再按指引開出罰單。2002 年,Nokia 一位主管駕駛哈雷機車超速每小時 25 英里,勒令須繳近百萬港元罰款。香港百萬富翁密度比例冠絕亞洲,假如將累進制應用於交通罰則,相信庫房進帳甚豐,甚或供得起大白象(不超支版)?

Elon Musk 最強鐵路正駛進英國

如何分辨大白象工程及科技創新?在不適當的地方應用自己以為新的技術,就像花了大錢,買了名牌新衫,不論爬山去飲,也必定穿上。看看上海機場的磁浮列車,你懂的。真正的科技創新,是在適當的地方,夠膽嘗試新技術,這方面英國又再一次讓全球眼紅了,他們正在考慮引入 Elon Musk 的 Hyperloop 技術。

荷蘭丹麥何以成為單車國?

不少人香港人為單車手李慧詩的拼勁而感動,就連發展局局長也要藉她最近的單車賽,再論本地單車徑建設,並透露連接上水至元朗的路段預計於 2020 年落成。不過,有環保組織批評當局需斬樹 3,000 多棵,代價太大。事實上,單車在歐洲早已主導城市發展,而盛名單車之城的便有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到底單車是如何成為他們的城市命脈呢?

真.馬路殺手:手機還是伴侶?

知名醫療機構 Mayo Clinic 的研究發現,人在收發短訊或使用 iPad 時,腦電波會產生一種獨特的「短訊律動」(texting rhythm),科學家相信這歸因屏幕小,用家需要精神集中所致,而打短訊能改變腦電波,正是不應邊開車邊 text 的「生理原因」。但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對馬路安全最具威脅的,不是手機不是 whatsapp,而是多口又多手的乘客。對,即是你的伴侶、仔女或親戚朋友

Chester Ho:解決塞車這個普世問題

塞車是一個複雜而普遍的都市問題,即使有優良鐵路系統的大城市或者道路比較分散的小城市,都難以和塞車絕緣。為了解決這個普世問題,各地的交通專家各出奇謀,瑞典政府從政策層面著手,在繁忙時間於公路收取兩歐元的小額費用,減少兩成的汽車流量而成功改善交通擠塞;也有政府善用科技去舒緩問題,例如前文提及各地的智能運輸系統,都是很好的例子。

Chester Ho:離地政府懂得開發「聰明城市」嗎?

到外地走一趟,會發覺人家的生活很方便。新加坡有 MyTransport 應用程式,提供所有陸路交通工具資訊,包括巴士到站時間更新;中國大陸有「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減少汽車排隊的耗油和廢氣排放,同時令道路流暢。起動九龍東的技術在外國已流行多年,而香港卻遲遲未開展,當中的原因是官員欠缺高瞻遠足的眼光,未能體恤市民日常苦況,卻滿足於初步成果。

巴黎大改革:比條路我行

巴黎將重新設計主要的交通交滙點,目標是讓那些差不多路人絕跡,位於運輸交滙點的廣場,重現人煙,而非只得汽車及它們排出的廢氣。回望香港,中環道路給名車佔領,而灣仔海旁,特別是會議展覽中心旁那個金紫荊廣場,除了給大陸遊客陽具崇拜,給旅遊巴不停擠進迫出外,到底對於香港有甚麼價值?還是其實一開始,我們都只是路人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