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馬路殺手:手機還是伴侶?

A+A-

ClKw1U3WIAAUNuf

知名醫療機構 Mayo Clinic 的研究發現,人在收發短訊或使用 iPad 時,腦電波會產生一種獨特的「短訊律動」(texting rhythm),科學家相信這歸因屏幕小,用家需要精神集中所致,而打短訊能改變腦電波,正是不應邊開車邊 text 的「生理原因」。但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對馬路安全最具威脅的,不是手機不是 whatsapp,而是嘴多的乘客。對,即是你的伴侶、仔女或親戚朋友。

其實早在 2006 年,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就指出,開車時和乘客談天說地,風險之高等同用手機,但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統計顯示,前者其實致命得多。司機分心所致的車禍中,多達 57%、即超過一半的成因,都是和乘客談話,有時開車時說著說著,注意力稍一分散,意外就此釀成。次元凶才是手機,包括打短訊、撥電話、求問 Google、搵路、開 iPod 轉歌及自拍,但加起來亦只佔 12%。另有 7% ,則是源於乘客在聊天以外的活動,例如聞歌起舞搖身揮手,又或是孩子們在後座打架。

事實證明,至少在美國,同車的大人細路,比起會響會震會上網的手機,危險得多。但原因何在?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 )主席 Adrian Lund 認為:「單指手機令人分心,或會誤導司機忽視其他會使其分散注意力、危及道路安全的車內行為。」而根據 IIHS 的調查,司機最常做的車內活動,除了駕駛之外,就是用手機和跟乘客互動,但多得各方長年提醒,駕駛者對「用手機」這件事相對謹慎,分心程度有限,但跟乘客說話時,卻對風險不以為然,於是全沒收斂。

事實上,乘客對司機的影響力,遠比手機高得多。
事實上,乘客對司機的影響力,遠比手機高得多。

據調查所指,很多司機真要使用手機,都會將手機舉高一點,令自己可同時看到路面狀況,亦有很多司機在塞車及紅燈停車時,才會查閱和發送訊息,而當他們在用電話時,行車時速平均會放慢 5 至 6 公里。相反,一般司機在與人對話時,通常都沒有收油的跡象(或甚意識),不少研究甚至發現,司機怒上心頭之際,只會愈開愈快。所以為人為己,任何刺激駕駛者情緒的說話,同車人都是少說為妙,以免車毀人亡。

但說到底,還是得考司機的定力,能否忍住不回 whatsapp、暫停 Candy crush、或是與男女朋友頂頸。即使再想吵也好,在車上若能退一步,至少可保路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