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

|共79篇|

去一趟公廁,可以有甚麼健康風險?

身處戶外,有時到了極限,無論心中多不願意,都要到公廁解決大事。不少公廁之所以令人卻步,免不了一個髒字;衝擊嗅覺的氣味、清晰可見的黑色鞋印、廁格內上一人未沖走的痕跡⋯⋯ 表面骯髒不在話下,還很可能充滿病菌。一趟公廁歷程,其實可以帶來甚麼健康風險?

垃圾圍城:由來已久的歐美工會抗爭策略

巴黎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由於衛生工人罷工,當地行人道已經變成垃圾倉庫,秀麗的塞納河岸暫時變成彌漫惡臭、充滿老鼠的小巷,在多座蜚聲國際的地標建築襯托下,反諷意象更為強烈。彭博社就追溯,垃圾圍城如何成為歐美工會的抗爭策略。

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身體經濟學:緊縮改革的經濟怎樣影響國民健康?

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滯脹危機,繼續為世界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並醞釀一波環球債務風暴。伴隨著經濟危機的,很可能是一項項緊縮政策。2013 年,歐美多國剛渡過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David Stuckler 和史丹福大學醫學家 Sanjay Basu 當時就發表著作 The Body Economic,分析緊縮政策帶來的公共衛生代價。十年過後,是時候回顧書中內容,為未來作好準備。

針對無接種疫苗者,是前所未有的制度歧視?

過去近三年,有些國家和地區以抗疫為名,以各種手段驅使民眾接種疫苗,無接種疫苗者失去就業、就學,以及出入部分場所的自由,連餐廳也不能光顧。國際社會開始復常後,愈來愈多人關注對無接種疫苗者的權益,有政客甚至形容,這種針對單一組群的制度歧視是前所未有。

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9 月 18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佈當地 COVID-19 疫情已經結束。而在較早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亦表示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已經「近在眼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陸續放寬、甚至完全撤回繁瑣的抗疫措施。9 月初,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專題文章,反思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預算大幅刪減,疫後心理問題恐成英國定時炸彈

通常等到危機發生,孩童才會被迫對外尋求協助,屆時心理健康狀態已經嚴重惡化。隨著急需緊急關懷的精神疾病發病率攀升,就算擴大急性護理,也不太可能滿足需求。更嚴重的惡性循環,是預防性措施支出不足。十多年來,青年中心等早期介入服務不斷被削減,所以就算是輕微的心理問題,也無法解決。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大流行與氣候變化有關?

現今可說是全球病毒傳播的黃金時期。估計現時有 4 萬種病毒潛伏於哺乳動物體內,其中 4 分之 1 有可能感染人類。但隨著氣候變化迫使動物遷移至新的棲息地,許多從未共存的動物聚居,病毒就有機會溢出到陌生的宿主,最終傳染人類。

炎炎夏日:熱浪如何威脅人們精神健康?

英國氣象局指,本週一、二,英格蘭部分地區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更發佈了史上首個紅色高溫警報,建議市民避免外出。去年,熱浪在英國造成超過 1,600 人超額死亡。近日香港天氣同樣酷熱,天文台亦一度發出「高溫天氣持續」特別提示。氣候變化下,這類熱浪或會愈來愈常見,除了要小心中暑,有專家更指出炎熱天氣會威脅精神健康。

美國防止自殺之法:一個易記的電話號碼

近日復課,卻相繼有學生因壓力問題選擇輕生,令人惋惜。事實上,自殺問題不止困擾本港,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報告,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自殺,更成為 15 至 19 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為處理心理健康危機,美國多個州份今夏將實行只有 3 個號碼的全國自殺預防熱線「988」,方便人們可以像撥打「911」一樣作緊急求助。

AI 轉身變:生產鏈技術如何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每套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皆由成千上萬的拼圖組裝而成,從檢測到會診,中間經歷無數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做好管理。對於一些資源緊拙但疫病為患的政府而言,要維持醫療系統是特別艱鉅的任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在跨國機構協助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用人工智能支援的生產鏈管理程式,決定新診所選址、分配人手和裝備,令人民更容易得到醫療服務。

在西澳洲,就業不穩正式被視為公共衛生災害

病毒可以殺人,貧窮同樣可以殺人,不過其影響有時會被醫學專家忽視。澳洲的西澳洲省就正式把就業不穩(job insecurity)列為公共衛生災害(health hazard),伊迪斯科文大學商業法學家 Alexis Vassiley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背後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