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共21篇|

超級概念:進行跨學科思考的工具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元宇宙激發創意,還是限制藝術的可能?

如今跨國科技企業都競相建立「元宇宙」(Metaverse),經常標榜這是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空間,藝術家可利用其創造沉浸式藝術體驗。但不少藝評人對此有保留,認為沉浸式體驗容易使藝術淪為純感官享受,也扼殺觀者思考批判的空間;有意見則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被企業視野局限,在元宇宙時代有自身的創新使命。

【*CUPodcast】FF 能讓人克服短視?

小至個人儲蓄、減肥瘦身,大至全球暖化、政經改革,人類總是被眼前的誘惑、利益所蒙蔽,而忘卻自身長遠利益所在。這次介紹的「樂觀者的遠見」,介紹了各種協助人們克服短視、作出明智長遠決策的方法。在網絡世界,FF(幻想)被視作一種通病,可是,只要用得其所,想像力其實能夠成為人類超前思考的一大利器,讓人更有把握解決未來的種種難題。

【展覽】Thinking through Making —— 黃影嫦的陶藝之道

陶瓷於窯內高溫燒製而成形,既然原材料為泥,最後展現的藝術形態又豈止於杯、碟、甚至青花瓷呢?陶藝家 Ying Wong(黃影嫦)把自己的意識延伸,因應每種泥的「個性」,以順應自然的理念及當刻的思緒,讓情感流露並創作。作品反映其所思所感,與展覽之名 Thinking through Making 互相呼應。這個假日,何不前往物器堂感受其思想的流動?

貓的生活哲學:給傲慢人類上的課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視自己為世上最聰明的生物,並發展出層出不窮的理論、科技和文化產物。貓,則被很多人奉為世上最可愛的生物,令萬千男女自甘為奴。見到貓,你或者會想寵養,與牠嬉戲,但你又有沒有想過,要跟牠學習人生哲理?有哲學家就出版學術著作,講述貓的哲學,希望傲慢的人類可以向牠們好好學習。

Moyashi:華氏 630 —— 香港燃燒的溫度

2020 年 6 月 30 日,初夏的夜裡熱得有點心寒,下午 11 時 03 分,香港「國安法」正式刊憲。公共圖書館將政治不正確的書下架,白紙也成為顛覆政權的兵器。失去言論自由的世界裡,思想成為原罪 —— 華氏 630 度,城市冒著火光,這就是香港燃燒的溫度。

哲學就在生活,包括在公園角落

一切學問皆源於生活,奧妙深遠的哲學亦是同理。就在今年夏至, 3 位來自美國 Brooklyn Public Philosophers 論壇的哲學家,來到澳洲昆士蘭的蘇格拉底雕塑公園,開張桌子擺個攤檔,歡迎男女老幼提出任何問題,讓他們以哲學的方式作出解答。一個下午下來,約有 50 個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人,駐足參與一場又一場討論。大家從人類存在的意義,說到何謂正宗中國菜。天南地北,無不哲學。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人類就像一種被「修辭」控制的生物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嚐到哪種口味。」電影「阿甘正傳」的這句經典對白,不少影迷都耳熟能詳,甚至是逆境路途上的座右銘。當然,人生還跟不少事物有相似之處,人生像一盤棋,像旋轉木馬,像一列火車,一本書,一座山……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有寫詩弄文的修為,但每個人都非常懂得和活用比喻(Metaphors)手法。不過,當參與者的遣詞有所不同,他們對同一議題的直觀解讀亦有分別,甚至能實際地影響人類的行為。

記憶也有刪除鍵?

覺得自己大腦的 RAM 經常不夠用?想如電影「無痛失戀」男女主角般僱用洗腦公司洗走記憶?原來,腦部本來就設有刪除鍵,令你能騰出更多地方去建立更新更強大的系統學習新事物,這個稱為「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功能幫助我們清除腦內廢物,突破自身的能力。

腦交戰:人為何總是「雙重標準」?

你有堅定的信念嗎?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又稱為「保護價值」,即你不願意與其他信念妥協,或交易。當某人的保護價值受到挑戰,或會感到憤怒和受侵犯。當自己破壞了自己的保護價值,我們或會感到內疚。不過,假如我們有多一個的保護價值時,便有機會有所衝突。例如某人同時是反對墮胎與安樂死,但又支持執行死刑和戰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的呢?

Eric Chan:教育是甚麼?甚麼是教育?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一般我們都沒有去研究它的真正意義是甚麼。今天,我們已被灌輸了一個概念:教育便是老師把知識「教」給學生,學生應聽從教學內容,加以操練,目標只得一個:取好成績!我的老師,富爸爸集團首席商業教練 Blair Singer 說:「教育是蛻變!」現在的學校是在複製,並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