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看電視,你敢用腦嗎?

A+A-
德國電視一台的電視電影 God 中,道德委員會以多個角度,審議醫生應否遵照病人想要尋死的意願,並鼓勵觀眾投票表達意見;圖為劇照。

大台之所以「大」,無非是它有一堆死忠觀眾。他們看電視的模式,既是習性,也是惰性,總愛說「睇無 X 好呀,唔使用腦傷神」,劇情爛得跟稀飯一樣最好,那就閉著眼睛也能安心嚥下去,被動得像頭等被割肝的鵝。不過最近我看到報道,發現德國有間電視台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只邀觀眾加入「創作」,甚至讓他們直接做「神」。

話說上月中,德國電視一台(ARD)播放名為 God 的電視電影,故事講述一名 78 歲老翁在喪偶後生無可戀,希望獲安排注射藥物了結餘生。一個虛構的道德委員會就此審議,醫生應否遵照病人想要尋死的意願。片中從不同觀點出發,包括老翁的律師、醫生、法學教授以及神父,探討安樂死這個禁忌議題,但更破格的是,創作團隊讓觀眾參與投票。

根據報道,戲裡的道德委員會主席多番向觀眾「發話」,促請他們深思醫生面對的兩難,並以自己的一票來就議題表達意見。一直到電影尾聲,道德委員會亦未給予明確的道德立場,只把結果留白。而電視台公佈的投票結果,則顯示超過 7 成觀眾支持老翁安樂死,認為醫生應該以藥物送他上路。

雖然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機會看看這部片,不知它作為一部作品拍得如何,是張力十足還是沉悶乏味,但至少我欣賞創作團隊的大膽安排。它們並沒把「觀眾」單純當作「受眾」,一味灌輸自己的主張,認為對方會照單接收,而是以一套戲劇作為討論平台,就一個具爭議性卻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提供多元的觀察角度,並且鼓勵觀眾從中思考、作出判斷。

之所以會說創作團隊大膽,是因為其對自己和觀眾均有信心 —— 相信作品足夠客觀持平,讓看的人明白到不同角色的處境,而毋須佔據敘事高位來說服對方;同時亦相信觀眾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以像「神」一樣的全知角度,了解社會不同人士的立場後,會對安樂死有更清晰的立場。即使投票結果僅作參考,但這部戲透過大氣電波,帶動社會的討論和反思,當中的影響力,相信比任何學術研討會都要大。

其實並不想說「隔離飯香」,本地從來不缺勇於嘗試的創作團隊,亦有電視台給予空間支持創新,從故事題材到敘事手法,也在嘗試打破固有的電視劇模式,讓觀眾變得主動一點,擁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問題是,香港人敢去用腦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傳播系畢業。進電視台只做了三個月,記者一做就十年多。偶爾也是編輯,偶爾兼任翻譯,有時候還要搞公關。賺錢的都是副業,追劇那才是正職。喜歡「Love Generation」多於「Long Vacation」。老在西門町被當成日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