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人類就像一種被「修辭」控制的生物

A+A-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有時又像一杯水。 電影「阿甘正傳」劇照。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嚐到哪種口味。」電影「阿甘正傳」的這句經典對白,不少影迷都耳熟能詳,甚至是逆境路途上的座右銘。當然,人生還跟不少事物有相似之處,人生像一盤棋,像旋轉木馬,像一列火車,一本書,一座山,人生種種,看見甚麼就像甚麼,枚舉不盡,而琅琅上口的修辭手法,在文句意象之外,其實亦會影響人類的心境,同時反映出他們的處事態度

不是每個人都有寫詩弄文的修為,但就算你文筆很差,每個人都非常懂得和活用比喻(Metaphors)手法: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像金錢;一場論戰,智者雄辯當如唇槍舌劍;分手收場,情人破裂各走各路;或者是英文版,Love as a journey(愛情是一趟旅程),所以最終就會 Hit a dead end(走向死路)。比喻的例子無處不在,在英語世界,根據估計,日常生活中人們每隔 25 個字就會使用一次比喻。由於它本就深深植入在人類的語言之中,出現次數極之頻繁,而且應用起來大部分人都不自覺。

這或許是從蠟翼少年伊卡洛斯的傳說所得來的經驗,追逐夢想從來就像展翅高飛,因為夢想不在地上,必然是要把手臂伸到半空才能捕捉,可能只有立志挑戰馬里亞納海溝的潛水專家會質疑這個關於夢想的比喻。

如果你的夢想是當潛水員呢?

有心理學研究認為,一些最為簡單和基礎的比喻用法,其實操縱著人類如何思考,並且有效地左右我們的想法和立場。在史丹福大學的一個研究中,他們首先虛構了一個名為 Addison 的城市,然後向參與者描述了當地的犯罪問題。參與者的口徑則離不開兩大主流,超過一半人會以「感染病毒」(Virus infecting)一類的近義詞來形容罪案頻生對城市的影響。而另一半則把罪案形容成「野獸掠食」(Beast preying)的行為,用本地一點的說法,即無異於畜生、禽獸所為。

把犯罪者形容為病毒或野獸,兩種比喻都是常見的說法。不過,當參與者的遣詞有所不同,他們對同一議題的直觀解讀亦有分別。就像上述調查,兩批人士在看待城市罪案問題上,便戲劇性地反映出兩種迴然不同的看法。認為是一個「野獸都市」的人,會傾向亂世用重典的思維,期望以懲罰性的方法維持社會穩定,譬如增加判監刑期。而解讀為「城市毒瘤」的人,則會把重心放在如何修正催生犯罪者的問題根源。 

時間就像金錢。 電影「華爾街之狼」劇照。

誠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語言學家 George Lakoff 所指,不是我們太過文藝腔,在思考的過程中時常利用比喻,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們多用比喻的概念來思考。人類透過思考來理解事物,但如果事物超越了我們的掌握範圍呢?我們就會自行轉換概念,用一些相對簡單、熟悉和接近我們的事物 —— 例如金錢,去理解一些複雜和虛無縹緲的意象 —— 例如時間。

當我們以真實事物比喻虛幻意象,選用的比喻對象,卻反過來斷定了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方向性的比喻。夢想就是飛行,或發奮拼搏就是向前或者向上,因此擁有夢想和拼搏精神,會被理解成人生價值不斷前進、上升。而當你感到挫敗,意志消沉 —— 消沉本身就是一個方向性的比喻。英文則更加明顯,失落就是 Feeling Down,是 Cheer Up 的相反方向。

比喻讓一些複雜的概念得以容易消化,不過,當一個概念在比喻的過程中轉換成較為簡單、有形之物,概念本身就已經因為某些預設而產生扭曲。而它更實際地影響人類行為的例子,或可參考 2015 年加州大學的研究。癌症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致命意象。他們發現,大多數受訪者都會自然地將癌症比喻為一場戰爭,對於抗癌戰士、戰勝癌症這些流行說法,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在普遍人眼中,這不是一件勵志、鼓舞人心的說法嗎?然而,研究認為這對人類的行為和想法確實有負面影響。人類習慣歌頌在戰爭中凱旋歸來的英雄,卻絕少讚揚調停和化解戰爭的人。而因為癌症是一場戰爭,抗癌戰士的事跡讓人振奮,反過來卻很少人表示他們正在戒煙和戒酒,這些基於避免患上癌症而採取的行動。

不過,同一個比喻,會用得壞,也會用得好。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分校有調查提到,鑑於近年不少組織都將氣候變遷問題比喻成一場「環境保衛戰」,相對於過去客觀描述為一個大自然問題,在戰爭的框架下,群眾會覺得減少排放、關注環保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在電燈泡出現之前,靈感是用甚麼方法出現呢?

再進一步而言,有些更為根深蒂固的想法,亦跟比喻有關。儘管我們都能理解,現實世界並不是一個蘋果跌在牛頓頭上就會讓科學家獲得驚人發現,然而,我們跳出了這個故事,想法卻仍然停留在同一個概念的操縱中。常見的說法如「靈機一觸」、「閃過一個靈感」,一條絕世好橋總是畫面清晰地好像一顆電燈泡 ——「叮」一聲就出現了。常人習慣以此理解天才發明家的大腦運作,而絕少人會把靈光由一顆電燈泡改為比喻成一粒種子。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從小就聽過很多同類型的偉人傳記,名留青史的大人物都曾因為電光一閃而茅塞頓開,獲得靈感。除了蘋果樹下的牛頓,還有放風箏時險些被雷電劈中的富蘭克林。

當然,靈感就像一下閃光的比喻,某程度上也被常人用來理解為甚麼他們是偉人,而自己不是。比喻操縱了人們的想法,也是一種把無法理解的事物自圓其說的節衷方法。譬如說,你並非不夠聰明,只是剛好沒有被智慧的果實選中,或者雷電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