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華氏 630 —— 香港燃燒的溫度

A+A-
在小說「華氏 451 度」中,擁有書本是犯罪行為,每當接獲通報,就會有人進入藏書者家中,當場將書本和違禁品銷毀;圖為同名改編電影劇照。

華氏 451 度,這是紙張燃燒的溫度。

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1953 年的反烏托邦小說「華氏 451 度」(Fahrenheit 451),描寫近未來的美國成為了一個沒有書的國度,思考是不道德的,擁有書是犯罪行為。在房屋已經達到完全防火的世界裡,「消防員」不需要滅火,取而代之的工作是燒書。每當接獲通報,就會進入藏書者或者思想不正確者的家中,當場將書本和違禁品銷毀,化成灰燼的,間中還有冥頑不靈的人。書名的「華氏 451 度」是紙張燃點的溫度,因為小說揚名,這後來也被借代成言論禁制的比喻。

雖然一般的評論都注視在對言論自由鉗制的情節上,布萊伯利卻多次表示作品的重點是批判影像媒體對大眾的荼毒,庸俗的電視節目取代書本。故事中的大眾主動放棄閱讀的權利,放逐知識分子,選擇以感官刺激填滿生活,家中的牆壁被電視填滿。銷毀書本不是純粹高壓政治下的噤聲,也不是純粹獨裁政府的焚書坑儒,而是社會整體墮落,唾棄思考與知識。

書中對政治體制的描寫少之又少,但讀者仍會感受到政府是不透明的存在,彷彿在背後控制著一切。從破碎的資訊中,你會發現即使社會的潮流是反智,但治安機關仍有能監聽和獵殺人類的機械犬、市場正出售高科技的大電視、正在發生的戰爭中有使用巨大殺傷力炸彈。世界沒有完全失去技術力,反倒是政府的愚民政策太成功,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抹消了思想的存在 —— 當所有人都失去了思考力,沉醉在刺激的影像裡,反對的聲音自然不存在。

華氏 911 度,這是自由燃燒的溫度。

2004 年紀錄片「華氏 911」挪用小說名稱,並以 911 襲擊的日子借代成溫度,電影發掘了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背後的利益與政治關係;圖為電影宣傳海報(局部)。

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2004 年的紀錄片「華氏 911」(Fahrenheit 9/11)挪用了小說的名字,用世貿大樓受恐怖襲擊的日子借代成溫度。電影發掘了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背後的利益與政治關係,認為政府利用各種手段控制了對出兵伊拉克的意見,大眾媒體也在自身利益與政府壓力下推波助瀾,造成長年戰爭的結果。電影在當年的康城影展首映,並獲得金棕櫚獎。

摩亞所展示的不是單純的輿論監控,而是美國政治結構與傳播媒體的病態,加上對內容不假思索就全盤接收的大眾,蠶食了美國的自由民主社會。14 年後,摩亞以相近的立場拍了一部叫「華氏 119」(Fahrenheit 11/9)紀錄片,今次以杜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隔天為名,再次批判美國的政經制度。摩亞認為美國已經爛到骨子裡,無可救藥。

要比爛,或者美國不算太爛。起碼上述兩部電影可以上映,沒有被「消防員」放火銷毀之餘還得了獎。摩亞本人也沒有被消失,兩天後在電視上承認召妓,對傷害 13 億人感情而道歉。關於殘害自己國民的方式,美國還學藝未精。

另一紀錄片「華氏 119」則以杜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隔天為名,再次批判美國的政經制度;圖為電影劇照。

華氏 630 度,這是香港燃燒的溫度。

2020 年 6 月 30 日,初夏的夜裡熱得有點心寒,下午 11 時 03 分,香港「國安法」正式刊憲。公共圖書館將政治不正確的書下架,白紙也成為顛覆政權的兵器。失去言論自由的世界裡,思想成為原罪 —— 華氏 630 度,城市冒著火光,這就是香港燃燒的溫度。

「華氏 451 度」的結局裡,主角因秘藏書籍而被政府追殺,最後成功逃脫,回頭卻見城市陷入火海。戰火終於燒到來,巨大的炸彈將一切化為烏有。殘存下來的舊世界知識分子對主角說,書本內容還在他們的腦袋裡,即使世界毀滅了多少次,只要活下來就可以再次講述歷史與知識,書也可以再寫。

在燃燒的世界中活下來,城市會破滅,但文明也可以重建。正如歷史告訴我們,文明總是毀滅與重生的循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