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們:搞好搞旺「夜市」

A+A-

最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官方網誌上,聲言要與商家合力「搞活搞旺」香港的夜市,維持經濟復甦動力。但無論是部分美食博覽參展商,抑或一部分網民,都一致看淡。參展商認為,現在港人均往深圳消費,與其搞夜市,不如以七人欖球會、大型嘉年華推動餐飲業。網民指出,現在香港已無特色食物,有消費能力者不在香港,場地租金又貴,況且發牌制度門檻亦高,致使夜市食物已無法以價廉物美作招徠。這次我們就談談「夜市」,以下節錄 3 本有關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夕拾X閒社 Mellow Out:雪姬(Suki Yeung)「香港百年」

當尊貴的議員們聽到一地方首長矢言要短期內「搞活夜晚市面」,人人如公開試考 Oral 般爭相獻計,但求有講,不理「妙計」是否可行,更遑論成效多少。

香港人早出晚歸,要吸引市民收工後還停留街外一陣才回家,不外乎「食」。本週夕拾X閒社推介「香港百年」一書,當中「香港好滋味」章節,以文字和手繪記錄,為善忘的權貴回憶香港充滿美食的深夜。食碗配上黃糖的港式豆腐花、到涼茶舖喝一杯彷彿能解百病小病感冒的涼茶、「走鬼檔」的雞蛋仔魚蛋燒賣牛雜車仔麵檔等、傳統童年小食豆沙燒餅、茶粿、糯米糍、龍鬚糖、白糖糕、紅豆糕、芝麻糕…… 香港二三十年前,已有「夜市」,不過舊時街邊小食衛生條件不大理想,政府對其取締日益嚴謹,「走鬼檔」真的「走晒」了。

但只要監管良好,經典如台灣夜市,食肆小攤林立,衛生環境不錯,林林總總的美食,加上店主融合地道小吃和創意,一樣能大行其道。不需辛苦老人家陪孫女劈酒,更不用引入巴西森巴嘉年華扶老攜幼加入夜生活。

香港這些傳統地道、富人情味、伴隨香港人成長的美食,難道不是說好香港故事的最好素材嗎?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呂嘉俊「味緣香港」

為了刺激本地經濟,港府近日提出興辦香港「夜市」,但從網上討論區到食肆參展商,似乎都並不看好計劃前景。不論是港人在疫情過後傾向北上消費的新現象,還是普通小販難以跨越的政府發牌制度門檻,似乎都印證著興辦夜市計劃的不明朗前路。然而,夜市最終能否「搞活搞旺」,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夜市本身是否足夠「香港」,可以充分凸顯出香港的文化獨特性。換個說法,夜市是否足夠有力去說服世界各地的遊客,以及留下的香港人,相信「Hong Kong is still Hong Kong」?

「味緣香港」,英譯書名「Made in Hong Kong」,可能就是香港夜市能否立足的主因。「香港製造」,從理念至實際執行,都必須充分發揮到香港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獨一無二的本土情味所帶來的優點!而若要透徹地了解這種文化,翻開新書「味緣香港」,筆者斗膽稱此書為著手書寫香港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 從本土小吃至歐美快餐浪潮、由潮州打冷到香港臘味,此書都一一仔細而生動地寫下來、保存下來,形成了一頓從車仔麵至雲吞麵、臭豆腐至牛油皮蛋撻的文字盛宴。與此同時,此書尖銳地指出當下香港本土飲食遇到的種種困難,並引出相關討論,交給時代與讀者思考。重要的是,「味緣香港」完整地記錄下香港飲食文化在發展路上,一直以來持守的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精神。

香港飲食文化難以複製的獨特性,最終到底會成就夜市的蓬勃發展,抑或成為其「致命硬傷」,筆者未敢妄下定奪,只知年月自有分曉。一如那屬於香港的飲食文化,同樣難逃因時代變遷而生的種種挑戰。筆者固然盼望一切美好的,永遠都不要改變,但無奈地,我們也必須接受。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或許會看見香港的地道小食舖因不敵「貴租」而絕跡街頭、「秋風起、三蛇肥」這曾隨處可見的廣告口號,則隨人們不再需要靠食蛇羹取暖而步入歷史、傳統糕點亦會因青黃不接而永久失傳。縱使如此,而我們無法預測世界每天的變幻,此時此刻,當我們尚能以舌尖上的味蕾,去凝住這城市最美好的一剎,已經不錯。

留下書舍 Have a Nice Stay:米果「台南甜不甜」

我們的政府,很喜歡用「活」這個字。還記得多年前,政府聲言要「活化」工廈,隨即推出一系列措施、引入投資、重建改建…… 工廈「活」了多少,小市民實在感受不到,但很多原本藏身工廈多年的獨立樂隊和藝術家,都因為「活化」下租金上升而被逼離開。

現在,政府又說要「搞活」夜市。而其實香港夜市一直存在,還甚至因為夜市,爆發過一場騷動,大家都該還記得。

曾幾何時,香港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相信市場的自然生態,公權力的干預愈少愈好。從某個時間點起,規則倒轉,無形之手孜孜不倦地「調整」市場,市場愈來愈小,政府愈來愈大。

家長式的管治,it’s for your own good。結果便是市場的活力減退,有機而生的東西不再。

對香港人來說,要搞夜市,何需政府幫忙「搞活」?你不來橫加插手,民間自然會辦得有聲有色。

就像台灣的夜市、小吃店,自有他們的有機脈絡,又何用公權力操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