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們:北方的水浸

A+A-

早前颱風杜蘇芮吹襲香港、台灣,在擾攘了數日後,一路席捲華東、華北,直到京津地區,連一向有排水系統的紫禁城也不能幸免。為免京津兩市受災,據說地方政府決定排洪至北京西南方的涿州市,致使當地多人無家可歸。我們不能忽視水的作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水能養育我們,同樣能摧毀我們。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北方的水浸」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伊麗莎白.寇伯特「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華北排洪到底發生過甚麼事?尚欠透明資訊,不過從「在大滅絕來臨前」書中 8 則報道,我們可了解地球如何被現代人類重塑,而當人類 —— 特別是城市 —— 面對壞掉的生態系統,又如何付上高昂代價去致力維持現狀。

其中一則報道關於美國中樞都市芝加哥,昔日建造了對全國水文地理影響甚大的人工運河,後來為了去除雜草,人們將來自亞洲的鯉魚引入河道。然而鯉魚除了吃雜草,還會吃其他魚類,可以透過運河入侵連接的湖泊,破壞重要的淡水生態系統。原本關閉運河便能保護湖泊,只是城市致力維持這條載人、載貨、排廢的運河如常運作,不願關閉運河。與華北或書中其他個案相比,此個案的代價也許未算太大,就是更進一步建造通電的魚網,阻止鯉魚入侵其他水道。

大自然即使壞掉,本來也有一定程度的復原能力。只是,當作者一邊佩服科研人員的熱情和毅力,另一邊不禁多次提及她的擔憂:已被人類大幅介入的河流生態,還算是「河」嗎?已被人類大幅重塑的自然環境,還算是「自然」嗎?最後,她提及有科研人員以「化療」來比喻,試圖作出補救、卻必定更進一步重塑地球。

這類致力維持現狀與付出高昂代價的拉扯,是我們可見的未來。

閱讀俱樂部 the book club:卡繆「鼠疫」

天災人禍是悲劇的雙子星,通常都是一起出現。災難中往往是一個不幸緊扣著另一個不幸發生,今次水災的出現,無疑是無情的大自然所帶來的災害。今期每週一書,閱讀俱樂部就用一場災難的記錄,分享災難帶給我們的反思。

「鼠疫」只是平鋪直敘的記錄一場疫症的發生,沒有甚麼神秘病毒,沒有科學家製作病毒兵器。有的只是疫症的出現,人民的驚恐,疫情消退,生活復常。但當災難出現時,恐慌會令人們作出錯誤決定,一個錯誤連著另一個錯誤,結果一切變得更差更嚴重。

每次重讀「鼠疫」,再看看新聞報道中的災難,總會有一番新體會。

「既然得親眼見到某人死亡,這個死去的人才有重量,那麼這些散布在歷史當中的一億具屍體,不過就是想像中的一縷煙罷了。」

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安德烈・賽恩・馬納松「在冰川消失之前: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 27 則故事」

當大自然的災害出現時,人類引以為豪的文明顯得不堪一擊。數日間,一場颱風,一次地震就讓成千上萬的人家園盡毀,流離失所,徒留無數痛惜的人間悲劇。在此等「天災」面前,人類往往只會以受害者的身份感命運多舛,卻選擇性地遺忘了飛速發展的工業技術,源源不斷的資源開採是如何殘害自然,造成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海平面上升等「人禍」。本期推薦給各位讀者朋友的每週一書 ——「在冰川消失之前」,以多達 27 則有關冰川的故事為我們敲響警鐘,留意「天災」背後所忽視的「人禍」。

作者安德烈・馬納松在其書「在冰川消失之前」中,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將自然災害出現的原因娓娓道來:工業化讓雨林和濕地淪為無法調節生態環境平衡的無用之地,成立自然保護區也只是為了像裝置藝術般讓人品味;在資本市場與消費主義的驅使之下,政治人物否認全球暖化的真實性,甚至戲稱冰川融化會帶來新的航道及更多的經濟效益。這一切帶來的後果就是,我們正在像夢遊般走向災難,沉醉於現代繁榮的鏡花水月,直至天災出現,才彷彿後知後覺般從夢中驚醒,象徵性地開展補救措施。可是,在片刻忙碌與哀悼後,又被打回原形,如常地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將呼籲大眾關心環境問題的行動者視為跳樑小丑反覆譏笑,好像一切自然災害只是概率問題,歸責運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了無瓜葛。

筆者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疑問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為甚麼全球暖化、海洋酸化等環境問題,明明是「現在進行時」,現代人卻總會以為,這些事情離我們遙遠而選擇無動於衷呢?直到筆者看到「蒸汽機之神」一章才得到恍然大悟。現代社會不知不覺遮蔽了我們的視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我們替車子加油,只是看到一堆跳動的數字,卻沒看到支付這些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後果;我們調低冷氣的溫度,只是感受到暫時的涼意,卻看不到海水溫度上升,是如何形成更強勁的颱風和暴風;難道只有我們看到螢幕上那些怵目驚心的洪水淹沒高樓,颱風摧毀村莊,我們才肯承認這些「遠方的災難」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模式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嗎?

當我們看到這些天災人禍,愈來愈頻繁地出現在各國的新聞報道,奧本海默引用「薄伽梵歌」的那句話是否也適用在我們身上?我們是否成為了死神,成了這個世界的毀滅者?最後,筆者希望各位讀者在留意天災新聞同時,可以從「在冰川消失之前」的故事得到一些啟發,既然我們無力抵抗「天災」,那麼阻止「人禍」一而再再而三上演,便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