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即使失望,不要絕望。對於重病患者來說,除了手術和藥物以外,正面的心態同樣重要。為協助病人積極對抗病魔,美國有醫生試用嶄新療法 ——「詩療」,舉辦創作班和日常讀詩活動等,嘗試在文字之中勾起美好回憶、藉以勉勵他們迎難而上。
治療
|共31篇|
心累的千禧世代,積極尋求心理治療
世道愈發艱難,政治混亂、經濟不景、氣候變化、人心疏離等問題,令全球的年青人都不太好過,情緒或多或少受到困擾。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當下 20 至 30 多歲的美國青年較過去的同年紀人士,更常就精神健康尋求協助,而他們亦正改變心理治療的本質。
動蕩過後的急性壓力反應
無論站在抗爭前線親歷其境,又或在電視機前,一幕又一幕暴力鎮壓的場面映入眼簾,過後相信亦難以釋懷。也許有人久久未能平伏心情,衝突畫面於腦海迴響不斷。懷憂之餘,請小心衡量目前的心理狀態,因為「急性壓力反應(ASD)」可能已籠罩自身。
NEC 新發展:以人工智能研發抗癌藥
日本電氣(NEC)本週宣佈,正式加入藥物研發的行列。NEC 將把其人工智能技術「NEC the WISE」,應用於免疫療法之上,研發為患者度身訂做的抗癌疫苗,作為強化醫療事業的重要一環。目
他發明的療法毫無根據,卻是催眠的先驅
在 18 世紀西方仍主張放血治療的時代,看醫生似乎免不了捱一刀。當時一位德國醫生 Franz Anton Mesmer 則有另類主張,認為通過操縱潛藏於每個人體內的「動物磁性」,就能療癒疾病。其主張雖被指缺乏根據,部分治療手法卻成為現代催眠術的基礎。
35 年來第一款抗抑鬱新藥,終獲通行
抑鬱症過去一直被形容為隱形殺手,轉念之間,足以讓患者尋短輕生。自 80 年代至今,全球仍未出現突破性治療藥物。不過,長達 35 年以來第一款新型抗抑鬱藥,近日終於通過安全審批。藥物專家表示,這款劃時代的新藥,效果顯著,並能迅速生效,或者能改變無數抑鬱症患者的命運。
越洋千里贈藥,醫治北韓肺結核
結核病俗稱肺癆,具傳染性。在醫療發展較完善的香港,一直有持續引進新治療方法控制結核病的傳播。但在北韓,要治療肺結核十分困難。美國的人道主義基金會 Eugene Bell,多年來便與北韓官方合作,為當地人提供肺結核病治療服務。
吸入 Messenger 來治療肺病
藥物除了是一般化學製劑,未來「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下稱 mRNA)亦具備治療多種疾病的潛力,它可以誘導細胞產生治療性蛋白質。到目前為止,這種治療方式最大的障礙是找到有效又安全的方法,將 mRNA 分子遞送到目標細胞。最近一項相關研究有新進展,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吸入形式的 mRNA,所吸入的「煙霧質」可以直接用於肺部,或能幫助治療囊性纖維化等疾病。
痔瘡史:人類神秘又親密的老朋友
痔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人類文明的老朋友,數千年來,大量文獻提出其成因和治療方法,現代醫學提供了大約 20 種不同的醫學和手術治療方法。然而,對這老朋友,即使如病理學教授 Claus Fenger 也要嘆曰:「不幸的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有多常見,是甚麼產生它們,以及甚麼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基因編輯來治病,可以嗎?
編輯人類基因,聽起來就毛骨聳然了,除了「突破人類道德底線」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有不少嘗試在體外編輯基因,然後來治療人類疾病的研究在磨刀霍霍。
萬能疫苗:為何不能「一招了」?
疫苗堪稱醫學界最大進步之一,它消滅了天花,令小兒麻痺症幾近絕跡,預防結核病、乙型肝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球菌感染、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等病症的兒童疫苗,也大幅減低嬰孩夭折率。但為何時至今日,我們仍未有萬能疫苗,讓人注射一種就能抗百病?「紐約時報」發現,錢是一大原因,但非唯一問題。
「轉換」同性戀 —— 醫治不是病的病?
新上映電影「性教獄」講述 90 年代背景下,一名少女因被發現與女同學親熱,遭送到同性戀治療中心「拗直」。儘管自 1973 年起,美國精神病學學會已把同性戀從心理疾病名單中剔除,但仍有組織及意見認為,同性戀者需要接受「轉換治療(Conversion therapy)」。「轉換治療」事例可稽查至 19 世紀末,「治療」原因同出一轍:認定「同性戀」是病。
暗瘡何時才能絕跡?
青春期時荷爾蒙失調,長暗瘡是平常事。過了青春期,仍不絕地長出暗瘡,這些紅腫粒粒不僅有礙觀瞻,更會帶來痛楚,難以放任不管,但用盡方法,食補充品、戒掉乳製品,打電話找 Jackeline 都不起作用,令人身心靈深受困擾。究竟,惱人暗瘡何時才可絕跡於皮膚呢?
一戰所毁的面容,如何催成整形外科的進步?
假如不滿自己的長相,整容作為變靚手段並不新鮮。不少人以美容為由,接受整形外科手術。然而,整容另一目的是整形修復,對天生容貌出現缺陷或後天毀容的人來說,不僅盡可能修補面貌,更無異於拯救其人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許多張被戰火無情摧殘的臉,便受益於當時創新的整形技術。
大象獨有的「殭屍基因」,是癌症治療新契機?
到底是人類還是大象更容易患上癌症?癌症由 DNA 受損的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以此推算,生物體型愈大,細胞便愈多;壽命愈長,便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產生致癌的基因突變。然而,根據世衛數字,人類中每 6 宗死亡個案便有 1 宗與癌症有關,即約 17%;相對地,只有少於 5% 大象是死於癌症。科學家一直試圖破解箇中玄機,希望能為癌症治療技術帶來進展。
薑黃是不是「超級食物」?
薑黃近年被指能醫百病,由過往多數只存在於咖喱中,變身為超級食品。究竟是否只要吸收薑黃,就可藥到病除呢?
認知障礙症患者說的故事
記憶衰退,依據錯亂的回憶,喋喋不休地說著相同的故事。這是普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特徵,親人重複聽著這些扭曲的故事,有時難免傷心或不耐煩。但從臨床角度而言,每個荒唐失實的故事背後,其實都盛載著患者最珍視的人生價值,他們以說故事抵抗失憶,試圖回答 「我是誰」的根本問題。
畏高有救,VR 練膽大法?
VR 的吸引之處在於擬真。想像自己站在高塔上,一躍而下,VR 技術模擬的俯衝畫面,或會令你心跳加速,以為自己真的在玩笨豬跳。事實上,VR 的用途豈止體會遊戲帶來的刺激?近日牛津大學的研究,便表明 VR 可成為虛擬治療師(Virtual therapist),幫助畏高者克服現實的恐懼。
方景文:「迷你胰臟」—— 糖尿病患者的新希望
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各種方法,希望幫助全球各地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一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不少頂尖的生物醫學家都在奮力研究細胞移植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細胞修復受損的器官。邁阿密大學從移植細胞的部位入手,美國康乃爾大學則研究包裹胰島細胞的植入裝置。
奧比斯:Abenet 重拾光明的未來
7 歲的 Abenet 和他的父母一起住在埃塞俄比亞的 Agarfa 區。2014 年 9 月,Abenet 和他的朋友入讀村裡一所學校。然而在興奮之前,他就開始失去視力,眼中的白點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