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會局勢變化,加上經濟不景,人們面對極為嚴峻的壓力,令心理健康成為更加迫切的問題,其中香港就有超過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猶如可怕的都市病。醫學界一直研究各種對策,務求紓緩抑鬱症狀,其中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今年 5 月起便提供名為「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療法,嘗試以磁石治療抑鬱症。
治療
|共89篇|
英國首誕「三親嬰兒」,是避免遺傳病的新希望?
科學和醫學進步,為母體存在缺陷或不育的人士帶來希望。英國人類受孕和胚胎學管理局證實,英國首批體內含有 3 人 DNA 信息的嬰兒已經誕生,這項開創性技術透過「線粒體捐贈治療法」(MDT)進行,目前相關嬰兒數量少於 5 名。所謂「三親嬰兒」掀起倫理爭議,但另一方面,新技術能協助女性誕下健康的孩子,避免胎兒罹患罕見遺傳疾病。
要真正用基因編輯治療致命疾病,有甚麼挑戰?
現時美國已批准超過 20 種基因治療產品,主要用於罕見的免疫和遺傳疾病;預料未來數年將於全球愈趨普遍,但當中仍涉及成本、倫理和安全考慮。上月在倫敦皇家學會舉行的第 3 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集合科學家、基因企業家、倫理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探討有關問題及業界發展。
AI 為病人度身訂做處方藥
成立於 2018 年的以色列健康科技公司 Genetika+,結合最新的幹細胞技術與人工智能(AI)軟件,為個別抑鬱症患者制訂處方藥。
逆齡關鍵,就在我們血液當中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 Saul Villeda 與史丹福大學及哈佛大學等團隊,進行了超過 15 年研究,發現當年長老鼠注入年輕老鼠的血液後,幾乎能逆轉所有衰老徵狀,如修復脊髓及心臟衰竭,促進骨骼癒合和胰臟細胞再生等。團隊正試圖從年輕的血液中,識別出有助回復身體機能的信號,研發可廣泛應用的治癒衰老藥物。
用唾液檢測多種癌症?
1950 年代美國海軍上校兼牙醫 Kirk C. Hoerman 研究發現,未經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唾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s)水平明顯比健康的人高。從此科學界一直發展唾液測試技術,以檢測不同類型癌症。
【專訪】SaNOtize 新型鼻噴劑,對抗的不止是 COVID
疫症大流行令人更明白健康的重要,也更憧憬無副作用或藥物交互作用的療法。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 SaNOtize 就把目光放在一氧化氮之上,利用這種高效殺滅病毒、細菌和真菌的氣態分子,開發出顛覆性的抗感染平台技術,旨在治療 COVID-19、流感及慢性鼻竇炎,並為數以億計患有灰甲及糖尿病足等局部感染的人改善生活。
加密貨幣買到成癮,如何治療?
還記得一年多前的加密貨幣狂熱?當時不少人揚言「挖礦」好過打工。但經過市況大上大落,去年有人說熱潮減退,今年又要捲土重來。而唯一沒變甚至愈演愈烈的,恐怕是加密貨幣的成癮問題。部分自認沉迷其中的投資者想要尋求治療,因而帶動一門「極具潛力」的生意。
癌症疫苗,mRNA 能度身訂做
作為全球第二大非傳染性致死疾病,癌症每年奪去 930 萬條生命。抗癌研究從未停步,發現真菌在腫瘤生物學裡可能發揮作用、發展 CAR-T 免疫療法等,都正為治療癌症尋找新希望。其中 mRNA 技術生產的癌症疫苗,近期就取得研究進展。
新基因療法,逆轉「氣泡男孩病」命運
Artemis-SCID 是非常罕見的遺傳疾病。如果兒童在出生時患有 SCID,會令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但一項研究發現,新的基因療法能部分或完全恢復 10 名嬰兒患者的免疫系統,反映基因療法出現突破。
【抗菌新法】在尼安德特人 DNA 中尋找「抗生素」
研究人員近日透過編碼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的基因,找出本已滅絕的殺菌蛋白。未來現代人或可利用這些蛋白來對抗細菌感染,包括一些具抗藥性的惡菌。
「三重流行病」下,美國卻面對抗生素的失效和短缺
病毒季節來臨,美國食物及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表示在 COVID、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三重流行病」打擊下,或使醫療保健系統不堪負荷。而 4 種用於兒童常見疾病的藥物:一線抗生素阿莫西林、安美汀、特敏福和哮喘藥沙丁胺醇更面臨嚴重短缺。
操縱夢境,清醒夢可以幫助治療 PTSD?
現實沒有睡魔(Sandman)般的神明掌管世人夢境,人們要自主夢境也不容易;大約只有 2 成人每個月都會做清醒夢、約 1% 人每週有幾次清醒夢。清醒夢看似是一種「天賦」,但科學家認為通過學習,也有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夢境。
貓謎一般的咕嚕聲
貓不管是滿足或是痛苦,都會發出咕嚕聲,但這種透過喉頭抽動而出現的聲音,專家目前仍未能徹底了解出其確切用意。但可以肯定的是,咕嚕聲的確能令一眾貓奴感到無比「治癒」。
合成胚胎,有其大用?
我們初中已懂得,生命來自胚胎發育,胚胎則來自精卵結合。不過本月初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研究,僅使用幹細胞和特殊培養器皿,創造了不由卵子、精子結合而成的小鼠「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並成功存活 8 天半。雖然無法真正育成生命,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這項研究,對研究懷孕最初階段、治療不孕問題,或有重要價值。
AI 可改善頸椎骨折治療?
Mirror 演唱會受傷舞蹈員阿 Mo,據報有頸椎骨折及移位,接受手術後情況轉趨穩定。要治療頸椎骨折,把握黃金時間作正確診斷是救命關鍵,最近北美有醫學組織正在合作,以活動獎勵科技界開發醫療用 AI,協助醫生盡快確定頸椎損傷部位,期望長遠挽救更多生命。
【熬夜的人有福了】植入體內晶片,自行調節睡眠週期
今年 5 月,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與西北大學和萊斯大學等多間學府,簽訂為期 4 年半的合約,共同研發「植入式活體藥房」,以植入人體的晶片,直接於體內製藥,實現人體與生物電腦工程結合的奇蹟。
「心流」體驗有助應對逆境?
人們專注做某件事情,如跑步、繪畫、打坐或打機時,可能曾有廢寢忘餐、渾然忘我的體驗。匈牙利心理學家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於 1970 年代提出「心流」(flow)一詞,指涉這種特殊的精神狀態,更稱之為「幸福的秘訣」。
【Soul Monday】治療精神創傷,烏克蘭向以色列專家學習
俄羅斯 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很多烏克蘭人好不容易才從那時的精神創傷恢復過來,今年又再度爆發戰爭。但烏國普遍對創傷治療認知不足,人民只能默默強忍新傷舊痛。為幫助心靈受重創的戰爭受害者,當地一批心理健康專家近日前往經常與鄰國發生軍事衝突的以色列「取經」,了解更多治療方法。
SaNOtize:COVID 鼻噴藥物更有效?
目前針對 Covid-19 的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均會隨時間減少,研究更有效的治療藥物相當重要。現時治療 COVID-19 的主要抗病毒藥物包括 Paxlovid、Remdesivir 及 Molnupiravir,我們或需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完全擺脫 COVID-19 對公共健康的威脅,較早前就有一款鼻噴霧劑完成了第三期臨床實驗,已在多國市場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