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武漢肺炎危機,嚴重打擊各國的經濟和文娛活動,企業停業、各大體育聯賽停辦、電影上畫延期,連談情說愛都很難。唯一好消息是,武肺危機一度令中國工廠停工,專家預計今年溫室氣體排放會減少,「紐約時報」專題報道也認為,減少社交接觸,變相可以對抗氣候變化。可是,麻省理工學院旗下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卻認為,武肺危機只會重擊多年來的反氣候變化運動。
減排
|共14篇|
巴黎市長願景:15 分鐘生活圈
當年港府力主興建高鐵,揚言可為港人建構「一小時生活圈」,結果如今高速輸送的,卻是無色無味的致命病毒,以及闖關的缺德病人。巴黎市長 Anne Hidalgo 雖則「有樣學樣」,以「一刻鐘生活圈」為其競逐連任的政綱,但她想令選民親近的,並非「中央」而是近鄰 —— 旨在令全城人人皆可在踏單車 15 分鐘之內,往來住所、公司以及任何社會設施。
巴西雞翼我鍾意食,運輸業如何減排?
經濟全球化,各地有不同的生產優勢,商品的供應鏈遍佈全球,是不爭的事實。除了被拿作「soundbite」的「巴西雞翼」,林超英的苦心婆心,在於提醒大家減少浪費、注意購買耐用及可重用物品。消費者或有一定責任履行低碳生活,不過運輸業本身,其實也有減排空間。
減排其中一塊拼圖:氫燃料
法國早前提高燃油稅,觸發「黃背心運動」,弄得一頭煙,環保政策與窮人生計或相抵觸。應對全球暖化,減少溫室排放猶如 21 世紀的「顯學」,減排需要科技、經濟、政治的相互配合。加強利用氫燃料,也許是減排的其中一塊拼圖。
【人如其食】你的飲食如何,你的未來也將如何
食物取之於大地,但在未來,大地還能否支撐世界的食品系統?食品系統已知是氣候變化、淡水資源枯竭、水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聯合國提出 1.5°C 警世報告後,日前「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份的報告指出,如不大規模改革食品系統,包括改變飲食習慣,環境將超出界限,即地球很危險。
氣候可變,世界可變,埃克森美孚也贊成碳稅
氣候或可變,世界或因此而變,而近日世界變了的,還有過往曾經是氣候變化懷疑者的埃克森美孚公司華麗轉身,拿出 100 萬美元以推廣「碳稅」。埃克森美孚這次葫蘆裡到底賣甚麼藥?
綠色和平:21 世紀氣候變化對香港的長遠影響
繼上年超級颱風「天鴿」後,今年的超級颱風「山竹」吹襲香港,造成近 400 人受傷、1,500 宗冧樹,香港多處地方海水倒灌,導致嚴重水浸和破壞。雖然我們不能將任何個別的極端天氣現象,直接歸因於氣候變化,但多項國際研究已證明,氣候變化將引發更多更強的颱風,並可能造成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人類目前減碳進度緩慢,氣候持續惡化。長遠來說,香港究竟會遭受甚麼影響呢?
碳排放上升,魚更難適應環境?
通過嗅覺,我們可以聞到食物新鮮或腐壞,乃至他人的費洛蒙,找到人生伴侶。嗅覺更是部分物種賴以存活的重要感官。不過其中,魚類的嗅覺功能正受威脅,甚至可能消失。英國科學家近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警告假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魚類將在本世紀末,開始失去辨別氣味的能力。
人在奧斯陸:不開車才是身份象徵
買得起汽車是身份的象徵?對於一座城市,拎得起汽車,而又先人一步放得低,很可能才是先進的身份象徵。挪威首都奧斯陸正向此目標邁進。
比你想像要快到的電動車
今年 4 月,港府大減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寬免額,由全免下調至上限 97,500 元。中國自 2017 年起亦逐步收緊電動車補貼,至 2020 年完全取消。許多人以為中國的這熱潮將要煞停了。但電動車界近日又再熱鬧起來。
無冷氣時代來臨?
對現代人而言,無冷氣的生活難以想像,香港夏季潮濕悶焗,加上熱島效應,人人家戶必備冷氣,甚至要手攜帶出街,偏偏位處熱帶的越南反其道而行,公屋設計採取「生物氣候建築」(bioclimatic architecture),利用自然因素,造就溫和而通風的室內環境,一年節省不少冷氣費之餘,更為環保出一分力。
杜林普降臨,如何抗暖化保平安?
杜林普聞名為氣候變化懷疑者, 日前盛傳他將委任同樣為否認氣候變化的 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 總監 Myron Ebell 作環保局長,眾目關注杜林普會否在環保政策上倒行逆施。不過,氣候變化殺到來,香港九龍新界以至全球人類無得避,里安納度早已身體力行,拍攝氣候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提醒所有人要及時應對,以免救得太遲,到底我們有何方法在暖化中保平安?
餘命 14 年:燃油汽車瀕臨絕種
為了遏止全球暖化,全球各國聚首簽署「巴黎協定」。但要控制暖化溫度不超過工業革命前的水平 2 度又談何容易。為了跑數各國都想盡辦法。德國就決定擁抱新能源,割捨燃油汽車。
海洋暖化,真溫水煮蛙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發佈最新報告,警告全球海洋暖化嚴重,導致海洋擴散致命細菌、魚類數量及穀物收成下降。聯盟認為人類完全未準備好面對海洋暖化對自然野生生態及人類的影響,而當中某些變化,已逐步呈現;最讓人驚訝的是,原來就算現在已有行動,雖大大縮減導致海洋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但仍存在極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