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承諾至本世紀末,將導致全球暖化的污染由 1990 年水平減少 65%,並至 2045 年實現淨零排放。風力發電和關閉媒電廠等措施,目前已大幅削減供電的碳排量,惟道路運輸的排放量始終穩步上升。
減排
|共36篇|
德國低價公共交通費,會是減碳出路嗎?
常有人說,響應環保應該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交通費素來昂貴的德國近日就推出全國交通月票計劃,乘客支付 49 歐元即可不限次數乘搭巴士及地鐵等。當地交通部長形容這項政策是該國史上最大型公共交通改革,鼓勵人們為環保支持公共交通。
簡單控制碳排放:埋葬枯木
要為零碳排放盡一分力,未必需要昂貴、先進的技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早前就介紹一種控制碳排放的簡單方法 —— 為枯木下葬。
埃及主辦 COP27,卻連共享單車也搞不成?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將於下月初舉行,主辦國埃及除了在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加緊籌備,以迎接全球政要和代表,還在月前於首都開羅展開首個共享單車計劃。但獨立新聞網站「中東之眼」報道,計劃至今毫無進展,成為減排努力一大挫折。
要真正減碳,還需看消費型碳排放?
瑞典議會環境目標委員會 4 月初建議設立消費型碳排放減排目標,並納入 2045 年淨零排放目標,議會中的所有 8 個政黨均予以支持。如提議經立法落實,瑞典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消費型碳排放目標的國家。
你應買碳抵銷額嗎?自然碳補償為何甚具爭議?
減碳的努力可化作碳抵銷額;而消費者和企業通過購買別人的碳排放額,藉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為「碳抵銷」或「碳補償」。然而,碳抵銷向來甚具爭議,主要是針對碳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及此法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少碳排放的動力。
為何法國賣車廣告需加入「趕客」字句?
廣告本應是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吸引人購買,但在法國,宣傳新款汽車的廣告卻將會反其道而行,敦促觀眾或聽眾步行、踏單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當地政府之所以要求汽車公司「趕客」,為的正是推行減碳。
【圖解】廢核是大勢?哪國最支持核電?
全球多國相繼定下淨零排放目標,有的國家訂明核能發電為過渡至淨零排放的手段,例如英國及日本政府均重申其為重要的減碳手段。同時,目前擁有 6 座核反應堆的工業大國德國,即將完全淘汰核電。全球有哪些國家仍使用核電?興建最多核電廠的國家又是誰?
【圖解】全球國家碳排變化
COP26(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展開,本屆是自「巴黎協定」後,參與國首次檢視國家自定貢獻(NDCs)。大會主席夏爾馬形容,想在會議上取得成功,難度超越 2015 年「巴黎協定」,因需在減碳的具體細節上達成共識。
【COP26】主辦地的格拉斯哥,環不環保?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於今年 11 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前往格拉斯哥,討論如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格拉斯哥是蘇格蘭的最大城市 —— 作為主辦方,格拉斯哥及蘇格蘭本身又有何環保政策,成績又如何?
【COP26】氣候峰會要成功 必先解決歷史的 「禍」?
今年,香港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9 月,面對全球升溫以及極端天氣頻繁,氣候變化備受關注。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遂成全球話題,各國元首以及商界領袖聚首英國格拉斯哥,為減碳、綠色經濟出謀獻策。然而,這場峰會若要取得成功並不容易,事關各國需要協商歷史遺下的賬 —— 有關全球碳市場機制的「巴黎協定」第 6 條條文。
規佬:減少碳排放,減到出現能源危機?
減排當然動機良好,但是也同時催生了一場能源危機。驟眼看來,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有必要先行理順脈絡,說明一些「因為,所以」。
【圖解】能源低碳發展
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4 年突破 4 公噸,至 2018 年,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4.48 公噸。眼見氣候危機嚴峻,聯合國呼籲各國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截至今年 8 月,已有 137 個國家作出相關承諾。
Ryan Fung:全球能源大短缺是政治抑或人禍?
全球陷入能源荒,東方有中國因無炭用而限電,西方又有天然氣和石油短缺,短缺原因不一,有政策實施不彰,也有國際政治角力,但卻是一個機會,讓全球反思如何為未來轉型。
不再實用,只能懷舊的加爾各答電車
在加爾各答鬧市緩緩行駛的電車,曾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現在卻成為「雞肋」。對一個擁有 1,500 萬人口兼面對嚴重污染及過度擁擠問題的城市來說,這個擁有 140 年歷史的交通系統理應有助減輕惡劣情況,可惜當局及營運公司無意善用電車,以致電車服務欠準時、路線不便,搭客通常只為懷舊才選搭,鮮有人出於實質需要。
科學研究如何幫助氣候訴訟?
有關氣候變化的訴訟連年增加,2015 年至今已有超過 1,000 宗氣候訴訟案件。據統計,全球有 37 宗氣候訴訟與「系統應對」氣候變化有關,例如減排計劃未夠深入。除此以外,亦有訴訟與挖礦、森林砍伐等個別項目或行動有關。隨著更多氣候科學研究面世,氣候倡議者亦有更多彈藥發起氣候提訴。
消滅貧窮是減少全球能源消耗的關鍵?
過去,不少人視環境污染為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副產品,當參與氣候變化討論時,有大國會托辭自己是發展中國家,要著重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質素,拒絕為溫室氣體排放設上限。列斯大學環境學家 Marta Baltruszewicz 的新研究就打破了扶貧和環保對立的迷思,證明消滅貧窮和減少能源消耗環環相扣。
完善的公共交通能否令人放棄私家車?
不少人為方便上班、出遊、接載家人而購置汽車,但在香港駕車並非易事,由於路窄車多,遇上交通意外和大塞車等等乃駕駛者的日常。若車主放棄愛車,轉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又能否解決問題?芬蘭初創公司 MaaS Global Oy 已開發出應用程式 Whim,致力完善交通服務,希望人們不必靠私家車也可方便出行。程式目前已應用於多個歐洲城市及東京。在赫爾辛基,有 12% 用戶表示 Whim 成功促使他們放棄私家車,同等數量的用戶亦表示他們將會這樣做。
牛也需要食補充品?
全球養牛業佔人類活動所產生溫室氣體總數的 10%,一直以來,食牛肉、飲牛奶都被視為對環境有害。不過,一間初創公司最近研發的新飼料補充劑,或可稍稍降低嗜牛者的罪疚感,因產品在牛隻身上使用後,平均可減少高達 30% 的甲烷排放。推算若全世界的乳牛都進食這種補充品,就能減少多於歐洲道路上 3 億輛汽車所生產的排放量。
碳交易有助減低碳排放?
電動車廠 Tesla 靠著出售碳排放權給其他汽車製造商,第一季獲得 5.18 億美元收益,同期淨利潤為 4.38 億美元。碳排放權對於某些企業舉足輕重。中國去年底公佈碳排放權交易措施,首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在今年 6 月底開始營運。商品可以交易,但甚麼是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