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

|共99篇|

劉偉民:喝不到的葡萄

烏克蘭葡萄酒產量大很多,但到目前仍未在國際酒壇找到席位,不少酒莊繼續不理世情主力生產俄羅斯人鍾情的甜酒,克里米亞歷史名莊 Massandra 又被俄國收歸國有。澤連斯基除了請求別國提供武器,也應參考一下格魯吉亞,為烏克蘭酒莊鋪一條通往世界的大道。

【烏克蘭戰爭】波羅的海三國的警鐘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後,波羅的海三國發出聯合聲明,呼籲把俄國排除在國際銀行交易系統 SWIFT 之外,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作必要支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此舉,固然是怕成為普京的下個出兵目標,以成就其光復蘇聯之大業;老一輩經歷過大規模驅逐和壓迫,更是心存戒備。但歸根究底,仍離不開「道義」兩字。

帶你潛入普京扶植的傀儡國家

普京承認烏克蘭東部兩省獨立,同時向烏克蘭宣戰;其實普京 14 年前亦曾以同類伎倆,從鄰國格魯吉亞分裂出兩個傀儡共和國 —— 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茲(Abkhazia)。兩國獨立得不到國際承認,與外界幾近沒有聯繫;有分離主義者誠心感謝普京,部分精英階層卻無奈表示,當地經濟完全依賴俄羅斯,正面臨吞併威脅,令真正獨立愈來愈渺茫。

普京到底想要甚麼?

俄羅斯總統普京承認烏克蘭東部的兩個分離主義地區獨立,並派俄軍進駐「維和」。普京到底想從烏克蘭這場危機之中得到甚麼?「華爾街日報」分析指,普京的野心遠不止烏東地區,更希望藉此恢復俄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俄羅斯正將芬蘭推向北約?

美蘇冷戰以來,蘇聯近鄰芬蘭一直奉行軍事不結盟路線。直至今天,芬蘭與瑞典一樣均未加入北約組織。身為其中一個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芬蘭若加入北約,可能如俄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前指,「將產生嚴重軍事及政治後果,俄羅斯方面需作適當反應」。「泰晤士報」報道則形容,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部署,在芬蘭掀起討論:國家應否加入北約?

烏克蘭危機:重現北約存在意義

烏克蘭局勢日漸升溫,俄羅斯於俄烏邊境集結 10 萬大軍,英國已撤走駐烏大使館部分職員,駐歐美軍亦已經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俄羅斯這次行動,其一目的是威嚇北約。去年 12 月,俄羅斯要求北約停止東擴,不得吸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但遭北約拒絕,認為加入與否是烏克蘭的自決權利。伯明翰大學國際政治教授 Mark Webber 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事件正反映北約成立的目的。

一帶一路:老撾的水壩政治與主權債務危機

老撾是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與強鄰中國關係非常密切。該國在 80 年代就緊跟中國步伐改革開放,但到今天依然是東南亞發展最遲緩的國家之一。中國在 2014 年起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老撾自然「受惠」,開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卻令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兩位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者就在東南亞研究平台 New Mandala 撰文,警告老撾正陷入嚴峻的主權債務危機。

應對南海主權爭議,菲律賓大舉擴張海軍武備

近年,因應南海主權爭議,中國和東、南海多國關係變得緊張。菲律賓是事件的主角之一,曾就此在國際仲裁庭向中國提告,最終勝訴;仲裁庭要求中國政府停止在南海的填海造陸活動,但不獲理會。去年 11 月底,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更當面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對於中國船隻在南海與菲律賓發生的爭端感到厭惡」。「外交家」雜誌就報道,菲律賓正擴張海軍軍備,應對威脅。

中印衝突方式:改地名

近年,中國和印度的邊境局勢緊張,雙方近在去年 6 月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在 10 月又有 200 名中國士兵因擅越國界,被印方短暫扣留。12 月 29 日,中方又有一項新舉措,把中印爭議地區、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其中一大部分被中方稱為藏南地區)的 15 處地方改名。

2022 年大事展望:新冷戰下,南韓怎樣應對東亞威脅?

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2022 年的東亞政局或會風起雲湧;而區內一眾區域強國,例如日本、俄羅斯的取態,亦很可能左右形勢發展。在過去 20 年,南韓已經成功晉升為東亞的軟實力大國,並且是全球第十大的經濟體。該國將於 3 月 9 日迎來民主化後第八屆總統選舉。學術網站「東亞論壇」就以「韓式路線」(The Korean Way)進行大選前瞻。

突厥國家聯合起來,中國或成最大輸家?

上週五在伊斯坦堡舉行的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正式宣佈更名為「突厥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urkic States)。中國「環球時報」本週二社論指,該組織反映泛突厥主義興起,地區國家有理由對之警惕。奧地利歐洲與安全政策研究所(AIES)高級研究員 Michael Tanchum 接受「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訪問指,突厥國家組織在區域上構成的「突厥走廊」(Turkic corridor),確實引起北京憂慮。

中東四國集團:新的反中聯盟形成?

10 月 18 日,美國、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外交官舉行視像會議,商討加強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並成立聯合工作小組進行戰略協調。有媒體稱之為「中東四國集團」(Middle East Quad),或者「印度亞伯拉罕聯盟」(Indo-Abrahamic alliance)。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外國關注新集團形成對中國有何影響,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Guy Burton 就在「外交家」雜誌拆解四國背後的盤算。

杜特爾特何以放棄親中,與美國重修舊好?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 5 年前上台,曾經高調「疏美親中」,如今卸任在即,杜特爾特又再次逆轉國策,不但恢復與美國多項軍事協議,又在南海爭議公開與中國唱反調。「外交政策」雜誌文章分析,杜特爾特未能如願與中國合作開發南海、又未能通過「一帶一路」得益,因而在新冷戰中選擇向美國倒戈。

從 Quad 到 AUKUS:印太戰略欠協調恐難以抗中

最近組成的澳英美軍事同盟 AUKUS,加上澳美日印安全論壇 Quad,還有歐盟最新發表的印太戰略,全部都意圖抑制中國擴張。兩位印度學者卻警告,這些西方同盟不但各自為政,架構重疊又不夠連貫,最大缺陷是缺少具體經濟計劃,難以援助印太國家解除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龍蝦戰爭:為捕撈權爆發的軍事衝突

龍蝦事關國家安全,你知、我知,原來法國和巴西都知。半個世紀前,兩國曾經為捕捉龍蝦爭執,法國堅持龍蝦是海洋生物,外國漁民可在公海捕撈,巴西堅持龍蝦是大陸架上的爬行動物,外國無權捕撈,繼而觸發俗稱「龍蝦戰爭」(Lobster War)的軍事衝突。

中國航海家「環北之旅」,如何體現北極地緣政治問題?

今年 6 月 30 日,中國航海家翟墨乘帆船「翟墨 1 號」從上海出發。翟墨 1 號船帆印有「環北之旅」字眼,聲稱是「人類史上首次不停靠環航北冰洋」,聽來並無不妥。但據中國環球電視網報道,翟墨途中嘗試由北大西洋進入蘭開斯特灣,遭加拿大海岸警衛隊「非法攔截」。美國獨立智庫北極研究所研究助理 Trym Eiterjord 認為,翟墨 1 號「環北之旅」遇阻背後,是北極地緣政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