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重現北約存在意義

A+A-
1 月 22 日,有烏克蘭民眾在首都基輔示威,促請烏克蘭加入北約及歐盟。 圖片來源:Volodymyr Tarasov/ Ukrinform/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烏克蘭局勢日漸升溫,俄羅斯於俄烏邊境集結 10 萬大軍,英國已撤走駐烏大使館部分職員,駐歐美軍亦已經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俄羅斯這次行動,其一目的是威嚇北約。去年 12 月,俄羅斯要求北約停止東擴,不得吸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但遭北約拒絕,認為加入與否是烏克蘭的自決權利。伯明翰大學國際政治教授 Mark Webber 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事件正反映北約成立的目的。

北約全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於 1949 年冷戰初期成立,是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聯盟,規定一旦確認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要作出即時回應。蘇聯解體後,新生的俄羅斯威脅大不如前,北約的地位也不斷受到動搖。在杜林普時期,美歐關係一度就北約軍費問題而緊張,有評論擔心軍事同盟會因此步向終結,法國總理馬克龍形容北約已經陷入「腦死亡」(Brain Dead)。北約多國在阿富汗撤軍一事的亂局,更顯示聯盟有崩潰的跡象。

Webber 認為,俄羅斯這次軍事恫嚇,對北約構成生存威脅,反為瀕臨瓦解的聯盟帶來一個清晰明確的共同敵人。過去,中國問題對美國而言似乎更加迫切,但對於遠在西歐的強國,中國似競爭對手多於領土威脅。一直以來,北約對於俄羅斯的立場比較果斷,而且可以付諸行動;即使成員國之間對俄政策有些微分歧,例如英國波蘭相對強硬,德國就較柔弱,但依然能夠達致大方向。北約 2019 年訂立的新軍事策略,就以俄羅斯為假想敵。

不過,烏克蘭的身份相對尷尬,該國尚未成為北約成員國,無法享受集體防衛機制。一方面,北約的措辭雖然強硬,卻又未明言會直接派兵捍衛烏克蘭主權。現時,其第一步是強化東歐成員國的國土防禦。Webber 認為俄羅斯入侵波蘭、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機會甚微,因為普京政府知道北約會反擊。然而,隨著美國和西歐多國增兵東歐,北約就重新展示了對盟友的公信力,同時釋出明確訊息:任何侵略烏克蘭的行為,都不會變成俄國進一步動搖歐洲局勢的先例。

北約另一個盤算是,假如戰爭真的開打,俄羅斯未必佔盡甜頭。烏克蘭軍力雖然遠不及俄羅斯,但軍隊仍超過 20 萬人,另有 90 萬預備軍,而且不同 2014 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當時俄軍行動出其不意,但今次如果真的要入侵烏克蘭,就已經早失先機;而且烏克蘭軍隊將會獲得來自美國、英國和波羅的軍備援助。1 月 20 日,美國國務院宣佈批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把美國出售的標槍反坦克飛彈(Javelin missile)和刺針便攜式防空飛彈(Stinger missile)轉交烏克蘭。

北約態度強硬,Webber 相信俄羅斯未必會貿然採取軍事行動。不過,對於普京來說,他亦要做出一些明確行動來維持其獨裁政權之公信力,沒有外交渠道作下台階的話,戰事是其少數選擇之一。不過,風險和預期成本愈高,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就愈低,Webber 認為北約的威嚇策略,或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