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四國集團:新的反中聯盟形成?

A+A-
圖片來源:U.S. Department of State/Flickr

10 月 18 日,美國、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外交官舉行視像會議,商討加強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並成立聯合工作小組進行戰略協調。有媒體稱之為「中東四國集團」(Middle East Quad),或者「印度亞伯拉罕聯盟」(Indo-Abrahamic alliance)。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外國關注新集團形成對中國有何影響,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Guy Burton 就在「外交家」雜誌拆解四國背後的盤算。

近年,美國和印度與中國的關係一直惡化,在國際秩序、貿易、科技、人權等議題上爭鋒不斷;早在 2017 年杜林普時期,美國、印度、日本與澳洲就重啟「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以回應中國的軍事擴張。2020 年 11 月,澳日破天荒達成防衛協議。今年 3 月四國發表共同聲明,表明要確保亞太區域保持自由、開放、包容,並遵守民主價值,拒絕武力威嚇。外界關注美印會否將亞太區的合作模式,搬到中東地區。

Burton 指出,美國和印度的意圖清晰。美國的目標是維持現有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為此需要與各地盟友建立緊密聯繫,穩定各地區形勢。對於華府鷹派,中國經濟崛起,會轉化成政治影響力和軍事戰鬥力,是對現時國際體系的最大威脅。而印度與中國的邊境衝突持續不斷,加上一帶一路計劃,令中國勢力可以透過基建投資染指其中亞和南亞鄰邦,印度要保持自身的區域優勢,突破被包圍的局面,就需要更多國際支持。

可是 Burton 補充,在圍堵中國一事上,以色列和阿聯酋並沒有明顯的利益,不像美國和印度,兩國沒有因中國崛起而受到直接威脅。相反,兩國過去都視之為經濟機遇,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活動日漸頻繁,甚至表明參與一帶一路計劃。2017 年,中國與以色列就發表共同聲明,宣佈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合作領域橫跨經濟、科技、商務、民航等。到 2018 年,中國和阿聯酋亦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加強高層交流,在國際議題上合作,以及擴大雙邊投資。

對此,美國曾向兩國表達強烈不滿,例如中國資金進駐以色列海法港口一事,影響了美國第 6 艦隊部署,另外亦關注中國投資以色列電訊業;今年 5 月,中國軍機使用阿聯酋機場,美國也威脅會撤銷與該國的軍售計劃。基於與美國長久以來的特殊關係,雙方合作廣泛而根深蒂固,以色列後來在部分敏感議題上調整與中國的關係,例如 2019 年時任總理內塔尼亞胡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視未來的外資計劃。

不過,阿聯酋的情況與以色列不同,美國影響力並未深遠到地方層面,而且阿聯酋本來也警惕美國在中東的活動,例如奧巴馬時期,美國不理波斯灣國家反對與伊朗達成核協議;另外,在杜林普年代,美國也曾干預沙特阿拉伯及阿聯酋對卡塔爾的杯葛行動,這些事件皆令阿聯酋的精英不滿。在對美國的態度上,阿聯酋很可能會找其他勢力「對沖」(hedge)其影響力,而非像以色列一樣選擇「從眾」(bandwagon)。

在美國協調下,2020 年以色列和阿聯酋簽訂了「亞伯拉罕協定」(Abraham Accords),標誌兩國關係正常化。當時華府鷹派希望兩國可以協助維持中東和平,不單抗衡伊朗,亦變相減少中國參與中東事務的空間。可是,最終華府誤判了協議的作用,雙方合作限於經貿層面,甚至中國也十分歡迎「亞伯拉罕協定」,認為可進一步提升中以阿三方關係。Burton 認為在現時局勢下,「中東四國集團」未必會像「四方安全對話」般成為圍堵中國的工具,最終可能只是一個商業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