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共71篇|

廖康宇:學術界如何做訪談、拍攝紀錄片?

常見做法是當學術研究一旦涉及其他參與者,就必須經過校方的獨立小組審批道德正當性,即所謂的 Ethical review。如果研究活動牽涉社會上較為脆弱的群體,例如犯罪活動受害者、病人、性小眾等,審批條件會更為複雜,以確保該活動不會為參與者做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即是「Do no harm」原則。

學術期刊否定 AI 的作者地位,為何解決不了爭議?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近來引起學術界爭議,除了擔心學生借 AI 生成論文魚目混珠,亦有學者把 ChatGPT 並列為聯名作者。澳洲國立大學公眾科學意識中心訪問學人 Danny Kingsley 指出,最近接連有國際期刊強硬回應,宣佈禁止 ChatGPT 名列為學術作者,究竟背後衍生甚麼問題?

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

隨著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慢慢被大眾所認識,「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和「肥胖接納」(Fat Acceptance)等用語,都時不時出現在公共領域之中,甚至改變了文化產業,例如時裝模特兒和影視作品的選角。近年,肥胖研究(Fat Studies)更成為新興的學術領域,並發展出自己的研究期刊。

超級概念:進行跨學科思考的工具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當知識生產全面量化: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排行榜

對於大學等大專院校,多地政府會考慮各大院校的研究表現以分配經費。於是,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發佈在甚麼等級的期刊、被引用的次數,都會影響學者能否升遷甚至續約。可是,即使論文的引用數字可以決定學者甚至學校的命運,過去卻甚少統一、具公信力的排名指標。到 2019 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數據專家伊安尼迪斯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就發表了一套全新的引文數據分析方法。

科研統計學:英國商界研發開支的數據爭議

研究與開發(R&D)是現代經濟的重要一環,令商品和服務得以推陳出新,企業業務增長之餘,也能夠改善顧客體驗,推動整個社會進步。近日,英國學界就圍繞如何統計研發開支激烈辯論。事關英國國家統計局突然大幅調整 2020 年科研商界在研發領域的投資總額,比原先數字高出整整 60%。

海龜原來會發聲?

甚少生物學家會像 Camila Ferrara 那樣,專門研究龜的聲音,因為幾乎沒人聽過龜發聲。但 Ferrara 修讀博士學位時,讀到全球首位描述海龜聲音的紐西蘭研究員 Jacqueline C Giles 一篇論文,得悉至少一種龜會發出聲音,遂決定深入亞馬遜河,由具社交性的巨型南美河龜展開研究,並於最近的「自然-通訊」期刊發表論文,證實至少 50 種龜、一些被視為靜音的冷血物種,確實會發聲。

【Tech Wed】專訪太空娛樂公司 ALE:人造流星雨,幸福之所在

常有人說,對著流星雨許願就可以實現願望,這麼罕見的一幕,要遇見並不容易。流星雨屬於天文現象,時間和地點無法控制,日本就有初創公司研發新技術,製造「人工流星雨」。這項計劃已開始在太空進行實驗。研發這項技術的是日本太空娛樂公司 ALE,ALE 創辦人兼社長岡島禮奈(Lena Okajima)早前就接受 *CUP 媒體訪問。

研究:最富有的人,通常並非最有才能,而是最幸運

財富分配有所謂「八二幂律」,即不論任何規模的社會,通常 80% 的財富為 20% 的人所擁有。2017 年更有報告指出,全球只 8 名男性的總財富,已相當於 38 億最貧窮人口的財富總和。傳統觀點解釋,這是源於任人唯賢的精英制度,而財富正是反映智慧、才能和努力的指標。但最近卻有研究揭示出一個真正關鍵的因素 —— 運氣。

【COP 27】歡迎來到主辦國:「恐懼共和國」埃及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在國內積極綠化,試圖將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塑造成綠色城市,展示國家美好的一面。不過,有人權報告指出,有關企業、軍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等敏感話題,已成為埃及的「禁語」,不少當地學者和環保團體也被禁聲,從事污染問題研究的人甚至被逮捕或被迫流亡,令相關研究無法進行。

「誠實」是怎樣的樣子?AI 可以幫忙尋找

人通常會根據面部特徵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當科學家要研究人類這種特性時,往往需要向實驗參與者展示不同的臉,才能收集分析數據。但研究人員常苦於沒有足夠的臉,或適合研究的面孔類型。近日就有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模型,能源源不絕地生成無異於真人的臉,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特徵作改動,令人臉變得「看起來更聰明或更可靠」。

日元暴跌,危及日本學術界

日元持續貶值,旅客歡喜國民愁。日本媒體爭相報道,外國遊人有多踴躍消費,以「特惠價」吃玩喝買。但在日人愛用的社交平台 Twitter,卻見專家學者叫苦連天,只因匯率暴跌令外國文獻大幅加價,有的更漲至 8 萬日元一冊。全國放送協會(NHK)就此探討,本已捉襟見肘的學術界如何再受經濟所累。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證明愛因斯坦有錯的科學家

物理學獎向來是諾貝爾獎最矚目的獎項,今年 3 位得獎科學家,分別是來自美國的克勞澤(John F. Clauser)、法國的阿斯佩(Alain Aspect)及奧地利的蔡林格(Anton Zeilinger)。究竟他們如何透過量子物理學研究,證明宇宙遠比愛因斯坦設想更為怪異,同時為未來量子科技建立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