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 ESG 投資不景氣,ESG 基金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多,包括回報欠佳、贖回潮、定義模糊、評級被屢改、政治角力等等,說到底各方面仍有待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進一步完善,讓投資者在買入 ESG 基金時更有把握,而市場對 ESG 投資的要求也在提高。
不確定性一直是投資的死敵,ESG 基金本身賣點是跑贏大市,但根據奧緯諮詢(Oliver Wyman)的分析,許多 ESG 基金在 2022 年的表現跑輸大市約 3 至 4 個百分點。今年 ESG 基金亦爆發贖回潮,根據晨星的數據,第二季度美國投資者從可持續基金中撤資 6.35 億美元,使過去一年這些基金的淨贖回額達到 114 億美元。前兩個季度各季度損失超過 50 億美元,跌幅有所緩解,但標誌著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資金外流。
對此,因涉氣候變化言論而辭職的前滙豐投資管理環球責任投資主管 Stuart Kirk 卻認為,在資本市場上很少有比 ESG 定義更不確定的主題,例如之前也寫過「MSCI 一舉下調基金 ESG 評級玩弄投資者」,提到 MSCI 今年給予歐洲 ESG ETF 的 AAA 評級下調 95%。
ESG 受到政治因素和市場需求所主導,資本市場的大勢是把產品分為「原教旨主義」和「非原教旨主義」,這一點之前在「貝萊德道貌岸然卻推左走右」也提過,除了「大眾化」ESG,也以歐盟可持續發展的最嚴格標準為基準,迎合市場上一些最挑剔的 ESG 客戶。
不過現實是,儘管去年 MSCI 推出較為嚴格執行去碳化的 Climate Action Index(氣候行動指數),支持這個指數的基金卻寥寥可數,只得芬蘭一家退休基金將 170 億歐元轉入跟蹤這一新指數的基金。
現時,市場反而把焦點落在一些如何協助「本來會被 ESG 剔除」的公司上,看看這些企業能否轉型脫碳。尤其是考慮到碳強度比較高的公司,往往也是公用股,這些行業約佔上市公司排放量的 90%、全球總排放量的 60%。簡單地排除它們,反而本末倒置。
確實滙證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隨著 ESG 評級作為主要工具的使用大幅下降,投資者似乎正在使用更多自下而上的數據來闡明具體的投資問題,似乎大家現時更著重企業去碳化的 Rate of Change,看看實質碳排放數字的升跌,多於一些因為「填問卷」夠勤力,而在 ESG 不同評級機構上也獲得高分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