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

|共52篇|

為錢為名為理想,全球爭做公務員

疫症無盡,市道艱難。現時在全球各國,有意投身公務員行列的人大幅增加,但不見得全是謀著那個「鐵飯碗」。「金融時報」發現,他們想要成為公僕的原因,除了待遇較好或就業選擇減少,還因為在疫中對公共服務產生興趣,想要為民服務、回報社會。只是,疫情亦令政府收不敷支的情況加劇,要做到或是做好這份工,比以往更困難。

不讀商科選理科的年代

疫症出現 1 年以來,流行病學家不斷追蹤並預測病毒進程、生物化學家積極開發疫苗、醫護人員長期留守崗位,為病人作診斷、治療及護理。若論武肺大流行尚能為人們帶來甚麼好處,定必是疫情期間辛勤工作,且貢獻良多的科學家正影響著一眾學子未來的職業取向。著名物理學家 Brian Cox 甚至預測,流行病將創造出「新一代科學家」。

「地獄朝鮮」再進化:青年比長者更難就業

南韓青年要就業向來不易,就算工時長壓力大也好,有份工已謝天謝地。當時生活再苦,還能花些「他媽的錢」,不為未來投資,只求今天快樂。可是,當武漢肺炎來襲,重創全國經濟,年青男女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大約每 4 人當中,就有 1 人沒有工作,就業率甚至比高齡人士還低。

人類進化第一步 —— 基因編輯行業求才若渴

霍金最後預言:地球在未來 1,000 年內面對核戰、環境災難的威脅,人類長遠只能離開地球方可存活,要殖民外星,就必須「發現如何改變諸如侵略這樣的智慧和本能」,改造基因作「自主進化」,預言看似天馬行空,但現實是人類已走上了改變人體基因的第一步,開始以基因編輯治療由基因缺陷引致的疾病,基因編輯相關的職位需求更正在大幅上升當中,或者「超級人類」終有一天會出現。

日本「失落一代」的職途冰河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月成功連任自民黨總裁時,矢言政府將戰勝困擾日本多年的通縮問題。有意見認為,日本勞動市場緊張,但工資增長反而很少,應該推動工資增長,以擊退通縮。但對日本「失落一代」來說,要提升工資困難重重。他們初涉職場時,日本正處於經濟泡沫爆破時期,即使多年過去,這一代人的工資、前景亦比不上過去,甚至往後一代的在職者。

蒙古烏蘭巴托 ——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蒙古首都兼最大城市烏蘭巴托,現有超過 130 萬人定居,佔全國約 300 萬人口近 45%。然而,隨著人口不斷從郊外湧入首都,烏蘭巴托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甚至超越北京等以空氣污染著名的城市。人們現時呼籲推動農村現代化,令人得以離開城市,回歸草原。

人工智能如何撼動全球秩序?

知名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剛出版新書「21 世紀的 21 堂課」為全球危機把脈斷症,雖然當前的反自由主義浪潮成因複雜,但他推測這股浪潮只會愈加洶猛,關鍵在於我們繼承的全球自由主義體系,都是建基於 20 世紀工業文明,面對人工智能(AI)、資訊和生物科技革命,舊有體系將無力招架。

賭城大罷工,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5 月 22 日,拉斯維加斯大約 25,000 名烹飪和調酒師工會成員參與投票,99% 人贊成在 6 月 1 日發動大罷工。工會成員在 34 個不同賭場度假村工作,聚集了集體談判籌碼,準備為新的 5 年合同討價還價。罷工原因不外乎爭取更高薪酬和福利,但這次罷工他們更是為了尋求更佳的工作保障,尤其是來自機械人的威脅。

Moyashi:文科乞食論

日本學制是 4 月開學,年頭是大學入學試的季節,補習社廣告、為考生加油的海報隨處可見。選文科抑或是理科,這個問題相信令不少學生在中學時期煩惱不已。很多人選科的決定都來父母的指示,再不然是用消去法 ——「搞不懂數學,讀文科吧」、「不想看字海,選理科吧」。然而,恐怕其中不少人心裡都壓了一句:「讀文科,等乞食」。

張景宜:為甚麼畢業生首選跨國企業?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不做過跨國公司不會明白的,就是管理層一般而言都非常鼓勵員工持續進修。直屬上司會不斷發電郵叫年輕下屬去上課,多報名參加業界的工作坊和交流活動。建立領導力、充實最新的業界知識和大趨勢,是公司管理層認為最重要的事。有些本地朋友經常問,為甚麼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人好像不用坐在辦公室?事實上,那個位置跟咖啡店、共享工作間或是街邊隨便一個位置沒分別,在大企業工作隨時隨地都是拼勁十足,隨時隨地都在吸納新知識,然後應用在工作上。

潘度琳:「何者」—— 獻給徬徨的大學生

「何者」要說的不只是朋友之間的競爭,還有年青人在「為找工作而討好別人,埋沒自己」一事上的心理掙扎。就讀不同學系的朋友本來各有理想,但時勢迫人,在大學最後一年要把愛玩的一面收起,明明內心不安又空洞,也要向別人推銷自己是個獨一無二的人。儘管如此,大學生在面試上還是不停受到拒絕和打擊。為了得到大企一職,他們還要與已畢業的校友打好關係,展現出那種「有如齒輪一樣低調而刻板地工作直到退休」的熱誠。

終身就業社會:日本的銀髮打工族

老人家都在家裡蹲?這種概念在日本早就落伍了。現時,65 歲以上的長者當中,平均每 5 位就有 1 位還在工作,比例是德國的 4 倍。他們的工作類型相當廣泛,從零售、製造到護理也有。漸多企業亦以高齡人士為招聘對象,部分甚至明言「60 歲以上、無相關經驗亦可」。「朝日新聞」旗下網媒 AERA dot. 近日撰文探討,當地如何邁向「終生就業社會」。

陶傑:與極權監控衛星同在

21 世紀人類面臨 AI 革命,面對就業的前景,除了貴族子女還想進牛劍讀拉丁文,平民出身的中學生升讀大學,眼睛只瞄準 STEM 這四科:科學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因為這四科是設計、創造、使用、維修、更新人工智能,也就是 AI 技術的四大核心人才庫。

張景宜:讀法律,一樣可以一圓藝術夢

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顆夢想的種子,若然悉心栽種,它們便會發芽,視乎不同因素,有的可能茁然成長,有的可能遭受惡劣天氣或由於土壤貧瘠,而暗自枯萎。然而,很多人沒有栽種過便已放棄,把小種子拋諸腦後。這物質、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彷彿是個夢想寸步維艱的年頭,但有人卻依然逆風而行,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