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文科乞食論

A+A-

日本學制是 4 月開學,年頭是大學入學試的季節,補習社廣告、為考生加油的海報隨處可見。選文科抑或是理科,這個問題相信令不少學生在中學時期煩惱不已。很多人選科的決定都來父母的指示,再不然是用消除法 ——「搞不懂數學,讀文科吧」、「不想看字海,選理科吧」。然而,恐怕其中不少人心裡都壓了一句:「讀文科,等乞食」。

主修文史哲的學生都不太喜歡過年,一年才見一次的七姑六嬸知你剛升讀大學,還是間不錯的大學,拜年不忘問一句:「讀大學咁叻仔,讀咩科呀?法律?醫科?」當你答是人類學,瞬間就看到她們眼裡光茫在流失。「人類學?係咪要去掘地㗎?」你懶得解釋那是考古學,加上今時今日考古學也不一定要掘地。

本來每個科目都有其學術價值,不論文理,然而社會普遍都有一種「文科乞食」的印象。當然,這時候必定有人撲出來說人文科目充滿意義,對文科有偏見的都是低俗云云。首先利申筆者當年選的是文科,但不代表要是替文科說話。事實是,特定類別的科目,尤其醫學、理工科的畢業生真的相對上收入更高,文科生多是隨便一份要求大學畢業的工作,「文科乞食論」絕非空穴來風。

核心問題不是文科是否一定乞食,其實是我們建立了一個「讀文科會乞食」的社會。批評學生選科唯利是圖、一窩蜂選修「最賺錢」的科目,只不過是站著說話不腰痛。人文價值與思想訓練在當今社會(起碼在香港)不值一文,無疑是個事實。主修文科的學生,想必都曾經自嘲面前的知識讀來有何用。「文科乞食」這個現象所引申出的反思是:社會產業發展嚴重傾斜,除了特定科目的畢業生外都無法獲得合理的回報,甚至無法養活自己。

中學讀孔子講「殺生以成仁」,難道你覺得孔子滿口理想,就沒有想過賺錢嗎?如果是,他就不用周遊列國,到處找老闆吧?如果要說文科生必定乞食,跨國乞食的孔子或者算是歷史上的第一人?理想無法當飯食,知識需要換取金錢,腦袋才可以運轉。在「文科乞食」的社會裡,表面是乞食的文科生,內裡是個產業單一化的結構性問題。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